假如我们把中华上下年的历史比喻成一个人的一生,那么秦朝以前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称为上古,先秦时代相当于一个人的幼儿和童年。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老祖先还在学习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写字?
到了秦汉时期,这就相当于一个人步入了少年时代,有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也开始了对未来人生的思考。为什么这么比喻呢?在秦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制度基本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电视,没有任何娱乐节目,一些有知识的就开始思考人与上天的关系,也产生了最早的国家观念。人们甚至相信,国家是上天赐给皇帝的。
在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了华夏,他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建立大一统国家?秦朝建立后,就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延续了多年。
三公九卿现在你可以看出,秦汉帝国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少年时代。虽然想法还不成熟,未来还有待改进,但是已经初步形成了豪迈的性格和宏大的气魄。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这本书的作者王子今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秦汉史研究专家。他的专业功底深厚,分析眼光独到,书写的内容有大有小。
大的方面:例如朝代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小的方面:例如秦汉时期,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情感生活等等。
今天就用三个重点给你讲述一下《秦汉史:帝国的成立》这本书。这三个重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个舞台,两个皇帝。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一个舞台是指秦汉帝国在历史上出现的背景,其中包括了当时的气候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两个皇帝指的是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
首先要讲的是秦汉帝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每一段历史都像是舞台上演出的特定剧目。历史舞台因剧目的不同,各有不同的布景和道具。
对于秦汉帝国的成立,王子今教授为我们选定了两个重要的布景: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文化基础。
先来看看第一个布景:秦汉时期的气候。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在于秦国的强兵猛将和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但你可能很难想到,黄土高原地区湿润的气候带来了发达的农业,这让秦国赢在了起跑线上。
听起来有点矛盾,黄土高原还能农业发达?
这里要说明一下,秦国都城所在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一带。多年前可不是现在这样,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湿润温暖的多,而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养育了一方文明。
黄图高原变迁图相比之下,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就像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提到的那样:“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其实就是说江南太潮湿了,生活环境实在太过恶劣,成年男子都不长寿。
所以说秦国真是占了一方好水土,很早就开发出稳定的农业。咸阳在此基础上,也具备成为帝国首都的优势。后来汉代将都城建在咸阳旁边的长安,也是出于一些环境因素的考虑。
然后是第二个布景:秦汉两朝的文化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百家争鸣,无论你是哪一家哪一派的,只要是文化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各国的君主也会选择自己觉得有道理的学说,按照他们的思路来施政。
秦国从商鞅变法一来,一直崇尚法家思想。前些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除了讲述商鞅在秦国推行法治,也描述了商鞅兵败逃亡的过程。
商鞅变法其实商鞅逃亡可以总结为,一个立法者栽在了自己手里。因为秦国当时完全推行商鞅制定的法律,禁止旅店收留没有身份证的人。结果等到商鞅自己出逃的时候,竟没有人家愿意让他投宿。
商鞅在秦国推行严苛的法律,实行军事化管理,使得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然还继续推行法家。
但是秦始皇的做法比祖先更加稳、准、狠。不仅焚烧儒家经典诗书,还活埋了多读书人,来体现秦代崇尚法家的文化意志。
儒学在秦始皇这里经历了残酷打击,进入黑暗时期,它又是如何在汉代咸鱼翻身?
这里必须提到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他成功地在儒学中加入了天人感应,这个非常神秘的概念,获得皇帝的赏识。
董仲舒西汉经历过前期的休养生息后,开始步入扩张时期,汉武帝需要更加靠谱的学术观点来证明自己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统治者。
而董仲舒的天人学说,主讲人与上天的关系,皇帝是上天选择的天子。这样的话,迷信老天爷的百姓自然要听从皇帝的命令。
汉武帝剧照为了让老百姓更加放心,董仲舒又提出:天子的统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行使暴政。上天一直在看着人间,如果对天子的管理不满,就会对人间降下灾难。
可以说,天人感应既利用了民间对巫术的迷信,又猜透了领导的小心思。从此,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变成了国学,并延续到了今天。
现在秦汉帝国的大舞台(历史背景)已经搭建好了,但历史的剧目要上演,必须有领衔主演。接下来需要提到两个皇帝:秦始皇和汉高祖。
翻开秦汉时,你会发现作者用千古一帝作为一章的标题来评价秦始皇的地位。但这个称号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给的,而是明代的思想家李贽提出。
始皇帝秦始皇从一个不被看好的、被送往赵国的人质,一步一步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还自封为始皇帝。意思是未来我的子孙将世代做皇帝,千古基业,从我开始。单说这样的野心和实践能力,他也许就够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但是,史学家对秦始皇的评价历来都很矛盾,因为他既是一个勤奋的帝王,又是个奢侈的暴君。
说到勤政,秦始皇有很多功绩可以体现。比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甚至婚丧嫁娶的风俗。
在统一六国后,各地所说的方言不同,用的文字不同,货币不同,风俗不同。秦始皇为了方便管理,就统一了文字、货币等。
秦始皇为了巡视国土和军队快速出击,又修建了驰道,也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据统计,在秦朝建立之前,他就远程出巡过三次。秦朝建立后,他出行了五次,最后竟然死在出差的路上。
秦驰道据说秦始皇每到一个地方,还会亲自劝说当地的百姓采纳国家统一的文字和风俗习惯,可以说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第一人。如果秦始皇不在巡游的路上,那他肯定就在读奏章。
《史记》记载始皇帝规定自己每天看竹简斤,大约和现在的30公斤,不看完就不休息。这只是粗略统计,每天批阅的实际数量可能还不止这些。他勤政可谓是实至名归。
在秦始皇这种工作狂形象的背面,就是他的独裁专断。现在常说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这句话用在秦始皇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这位皇帝以工作狂的精神,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但他也在挥霍国家财富,压榨百姓,为他的个人享乐服务。
例如他掌权以后,沉迷于在骊山为自己装修豪宅,宫殿群延绵数三四百里。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阿房宫。到了秦始皇统治后期,光是为了阿房宫的修建,每天就要投入70几万人。
阿房宫复原图等到阿房宫建成后,步入晚年的秦始皇又很怕死,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有方士建议想求到长生药,皇帝睡觉的宫殿就不能被外人知道。
于是,秦始皇命令要把咸阳附近多里以内的宫殿全部用地道打通,里面住满了能歌善舞的美女。如果他在后宫的住处被泄露,就立刻处死泄密者。
所以说这位千古一帝虽然非常勤劳,但也是个残虐的暴君。
后来,大泽乡的陈胜吴广无法忍受秦朝的暴政,揭竿而起。留下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而秦始皇挥霍金银与人力建成的阿房宫,也被项羽一把火烧成灰烬。
秦始皇既是秦朝帝国奠基者,又是让秦朝迅速覆灭的千古一帝。
现在我们说一下汉帝国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如果说秦始皇的人生讲述了从人质俘虏到一代君王的励志故事,那么汉高祖的人生恐怕更为励志。
刘邦出身平民阶层,年轻时在秦朝的基层管理系统里不入流的小官,叫作亭长。所谓亭长,相当于维护乡村基层治安的角色。多数时候,有一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担任。
刘邦剧照不过刘邦心怀大志,有一次他出工差到咸阳,看到秦始皇的车队,就感叹道: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像这样才对。秦朝末年的时候,四处动乱,刘邦就带着手下的年轻人投身到起义的浪潮。
后来,刘邦和项羽从反对秦朝的大军中脱颖而出,他们同时得到楚怀王的封侯,并且约定谁先一步进入关中地区,谁就是关中王。
在进军关中的途中,刘邦日后以宽大著称的政治策略就已经开始体现了,比如他一路进军,就一路网罗当地人才。而在军事行动中,遇到守城的将领投降,就欣然接纳,还保留降军对当地的管理权。
与刘邦的宽大正好相反。项羽在新安坑杀投降的秦军士兵20万人,后来又一把火烧掉阿房宫。这些简单粗暴的做法,搞得关中秦国百姓很是不安。
尽管项羽和许多地方诸侯结盟,想要组成一支彪悍的大军,但终究因为失去了民心,使政治联盟变成一盘散沙。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将项羽的盟友逐个击破。
楚汉争霸前期最终在公元前年,在垓下这个地方跟项羽一决死战。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项羽被围困,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这一年的二月,刘邦登基,成为了开创汉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刘邦上台以后所用的政策,也贯彻了以往的风格,比如他擅长团结部下,任用文化背景不同的有才之士。
刘邦曾经说。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论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论统帅百万的军队,我不如韩信。但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能获得天下的原因。
汉初三杰他对自己的这番评价倒是挺中肯的。刚才说到的这些人中,除了张良出身贵族,其他大多是平民阶层,都是因为立了功才做了官。
这种布衣将相的格局,被后世的史学家评价为秦汉之间翻天覆地的大变局。这些官僚出身低微,生活作风也更简朴。
例如萧何做丞相的时候,买房子专门挑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也不会大兴土木搞装修。官员置办房产都如此低调,汉朝的百姓因此能够安心生产,发展经济。汉代很快走出了秦末战争的阴影。
今天的这本《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的内容,已经分享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