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金山网
金山网讯由江苏大学和镇江市作协、美术创作机构通力协作完成的《故事里的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在年初夏时节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本围绕着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讲的故事。全书3个篇章,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以分前后,胪列了中华文明肇启以来,“修齐治平”的圣贤故事,排列了新文化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和改革开放故事,齐列了新时代“地、天、人、和”协调发展的丰功伟绩和崭新故事。
微史记:
民族精神血脉的回溯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维系国家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一个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时代,在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冲击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时代,追溯传统文化的源头可以让国人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使国人不至于在多种文化和价值观中丧失自己的立场。
编创团队策划了3个篇章,遴选出多个极具典型性、坐标式的人物和事件,三四百字的“微”史记,再现中国历史上的件重要历史事件和其中的重要人物,回溯年中华的文化印记。
发现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根基,考证文化根脉目的是鼎新。要做好这样的“微”史记,更讲求各个时代各个阶段故事的选取。编创者和作家们在浩瀚的史料和丰富的生活中,尽量发掘那些前所未闻、感人至深的史实和故事,特别是一些生动感人、具有强烈时代特点、与众不同的细节,要用读者的视角,真实可信地在文字和画面呈现出来,避免了套路化简单化的东西,尤其是第二、第三篇以思想的高度、历史真实、细节的力量,以及巨大的情感冲击,来实现对红色历史、革命先辈的画面呈现,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也为我们青年一代建构了一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必需的精神谱系。
连环画:
传统艺术样式的回归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中,连环画是独特的、“个性鲜明”的一种文化传播载体,曾经哺育了几代人。很多人的童年阅读回忆,都离不开连环画。连环画是向所有人敞开的艺术。据连环画史的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连环画一年可发行8亿多册。一些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走出海外,输出版权,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搭建起一座座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连环画作为一种经典的中国文化样式,有其独特的审美。
一段时间里,连环画走向式微。其实,连环画的繁荣离不开时兴的文化载体,也离不开专业的创作队伍。因为电视和动漫冲击,加之画家的稿酬标准极低难以谋生,导致这个行业人才流失、断档严重,整个行业下行。随着近年绘本、插画(插图)形式的繁荣,美术教育的发展,并搭着新媒体的班车,连环画正在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和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一样,再次焕发新活力。
这本《故事里的中国》与之前镇江出品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系列连环画的策划、编创团队,坚持开发连环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潜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些画作展现了我们的国家、民族在成长中的艰辛和伟大,是对历史事件的视觉升华,也是历史的重要记录者和讲述者。在文学改编的氛围中形成更注重挖掘故事的创作模式,从而产生有能力独立撰写故事剧本的艺术家,如果有了这样的环境,那么不管未来网络媒体会发生什么新的冲击,连环画的生态都会是稳定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镇江市内外各界多方面、多形式支持连环画“回归”,鼓励文化企业投资,丰富连环画生产量。连环画出版方、项目负责人、作家还要积极拥抱新媒体、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为传播优秀文化贡献新的、独特的力量,让连环画回归到案头。
大思政:
青春系列之问的回答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就犹如精神灯塔,肩负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我是谁、我在哪、我能做什么”,是当代青年青春迷茫之问。时代命题如何作答、“青春之问”如何回复?
翻阅《故事里的中国》,千山万水、筚路蓝缕,总有这样一群青年,千锤百炼、百折不挠。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精神,指引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迢迢征途。身处和平时期、物质极大丰富,当代青年的选择无限广阔。但今日的青年,也面临“带有这代青年特点”的困惑: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商?身处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首先更需要理想信念这个人生的定盘星和压舱石。青年要善于在逆境中寻找成功的机遇、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培养迎接更大挑战的能力,使逆境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包袱。
针对思政教育资源形态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连环画编创团队胸怀“国之大者”,打破资源的空间限制,推动行业间、校内外的交互联通,让丰富的校外文化资源不断走进校园,引导学生体悟传统,感受时代,提高文化自信,关切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