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之伯夷列传兄弟让国叩马而谏耻食周粟首

刘军连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两个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国王想立叔齐为继承人,等到孤竹国王去世后,叔齐不肯接任国王,要把国王之位让给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他说:“父命不可违。”自己悄悄的跑到了其他地方躲了起来。叔齐也不肯做国王,于是也跑了。国人只能立伯夷的弟弟、叔齐的哥哥,也就是次子为国王。

图片来源:网上截图(下同)

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善待敬养老人,于是都前去投奔。然而等他们到了周国,西伯侯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西伯侯的灵位,尊其为文王,向东伐纣。伯夷、叔齐两人一同叩拜在武王面前,拉住他的坐骑,劝谏到:“父死不安葬,就开始动武讨伐他人,这能叫孝道吗?以臣子之身份,前去弑杀君主,这能称得上是仁义吗?”武王左右的兵士欲将两人杀掉,被姜太师制止,太师说:“这是大义之人!”让人把他们两个人搀扶下去。

后来武王平定了商纣,建立周朝,伯夷、叔齐两人耻于此事,拒绝吃周室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中,采食薇蕨充饥为生。后来他们即将饿死,写下一首歌,其辞如下: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登到西山之上,采集薇菜为食。用暴臣换了暴君,而没意识到这其中的错误之处。神农氏、虞和夏朝的太平之世很快就这么消失不见了,究竟哪里是我们的归属之地呢?只有一死了之,命运就是如此之不济啊!

最终,他们二人饿死在首阳山上。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认真品味一下伯夷、叔齐二人作的歌中辞句之意,他们最后到底有没有抱怨呢?人们常说,上天是很公平的,会帮助那些善良之人。那么,像伯夷、叔齐他们两人,应该是大善之人,他们追求仁义,讲求道德,但却最终饥饿而死。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历史,孔子的七十名弟子之中,最受孔子喜欢和推崇的就是弟子颜渊,排在七十二贤之首。然而颜渊一生却是穷困潦倒,连酒糟、米糠这样劣质的饭食都没有,最终早早死去。上天对于施仁行善之人又能是怎样呢?

盗跖每天滥杀无辜,以人肉为食,凶残暴戾,聚集数千人为其党徒,为非作歹,横行乡里,然而他却可以长寿善终,这又怎么解释呢?

反观现代,有很多人善于经营投机,反而挣了大钱,终日逍遥快活,后代亦可衣食无忧。而很多终日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本本分分、中规中矩之人,却终日劳累奔波、拮据困窘,倘若真的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怎么会如此呢?

贾谊说,贪财之人为财而死,重义之人为名而亡,夸耀权势之人在争权中而丧生,芸芸众生则是喜生而恶死。(贪夫徇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伯夷、叔齐虽然贤明,也正是因为得到了孔子的称赞才得以名声益彰;颜回虽然刻苦好学,却是因为跟随孔子才得以德行益显;那些隐居深山之人、居于闾巷之人,若非得到称颂或依附于青云之士,大抵都会被湮没而不为人所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