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里的温暖,倾听20周年精选集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记者戴维摄影丁以婕视频王翔司春华14:36乍寒时节,温暖以对。11月21日下午,《见证:“倾听·人生”20年精选集》在晓风书屋体育场路店举办了新书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敖稍敖稍,倾听来了——”著名主持人安峰的经典开场白,拉开了这场让读者、作者、编辑喜相逢的见面会序幕。做倾听,我突然就像掉进了金矿《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前任编辑、知名作家莫小米的出现,立即成为下一秒的焦点。很多看着莫小米文章长大的年轻读者大声说,“今天见到莫老师太高兴了!”边上的主持人安峰也悠悠地来了一句:“我写文章也是受过莫老师栽培的。”“倾听”栏目前任编辑莫小米莫小米声音很轻,但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有感情。“我是年接手栏目的,一直做到年。我是把‘倾听’当事业来做的。以前我写过一句话:我就像一个捡破烂的,在阳光下走来走去,觉得遍地都是宝贝。后来做‘倾听’,我突然就像掉进了金矿。所以,我们栏目有句口号:每一种生命都是一种探险,每一段经历都是一座金矿。人的内心是那么美好、丰富,人的经历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自己非常荣幸,也非常幸运。”这个幸运的“金矿”,就是年开办的“倾听·人生”。当时《杭州日报》每周拿出一个整版,记录小人物的故事,栏目一直保持至今。我在看稿过程中数度哽咽,不是泪点低,是书确实非常棒“倾听”曾三次结集,《倾听》()、《小人物史记》()、《梦想合唱团》()均已售罄绝版。“倾听”20周年,我们从多篇人物口述中精选出56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收录在《见证》一书中,并在《杭州日报》65周年报庆之际,付梓出版。“倾听”前三次结集,均已绝版“倾听”20周年精选集《见证》正在热销中,晓风书屋有售参差百态的人生,催人泪下的情感,第一时间感动了编书者。《见证》责任编辑胡清说,“我在看稿的过程中数度哽咽,不是我泪点低,这本书确实非常棒,描述了不同时代无数小人物的人生。我印象深刻的有《我是维和警察》里的王之达,《从北大保安到北大学子》里的甘相伟,还有《蕾蕾水饺二十年》里的良心饺子店老板娘张军,《为艾滋孕妇接生》里冒着危险抢救生命的广州医生禤庆山……”《见证》责任编辑胡清“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彼此见证的过程。我作为编辑,见证了本书的出版;‘倾听’栏目作为记录者,见证了一千多位采访对象的人生;而广大读者,见证了栏目二十年的精彩。”胡清精妙地总结。“倾听”的作者是多么了不起,才会有这么多好文章《见证》一书的作者不是一位、两位,而是三十位,是几代作者的集体创作。他们也不全是记者,职业五花八门,有大学教师、公务员、工人、农民、医生、警察……但他们无一例外具有“倾听”的职业敏感性、扎实的文学写作素养,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翻开下卷,我看到第一篇文章作者是宋晓红,差点眼泪掉下来啊。”莫小米感慨道。“宋晓红写了非常多的‘倾听’,而且都是精品。这篇《从司令员到农民》是她到东北山沟沟里采访的,那个司令员一开始不接受采访,后来接受了,非常热情,一定要带宋晓红去城里,结果车子翻到沟里,吓死了。”“倾听”已故作者宋晓红遗憾的是,我们再也读不到宋晓红写的“倾听”了。这个公认的“倾听”最好的作者,年不幸病逝。生前,宋晓红一共给“倾听”写了38篇稿件,《见证》收录了四篇代表作品:《从司令员到农民》《飞鹰远去魂浸中华》《在不是“王成”的日子里》《烈士的战友》。如果你有幸去读,篇篇是感人肺腑的精品。“我想说,‘倾听’的作者是多么了不起,才会有这么多好文章。”莫小米有力地总结。“倾听”既是“良师益友”,也是“精神食粮”读者见面会上,来了三位“倾听”作者,清一色女性:叶全新、曾琦琦、王晓红。但她们又各具特色。叶全新感情真挚,常常陪着采访对象掉流泪;曾琦琦擅长挖掘历史题材,抗战老兵就深入采访过三位;王晓红是优秀的年轻作者,这次收入的作品有五篇:《西湖“捞哥”》《“薪火”传人》《最后一程》《机械达人》《十年,弯湾》,仅从题目就能看出她对各类题材娴熟的驾驭能力。“倾听”资深作者叶全新“倾听”资深作者曾琦琦“倾听”资深作者王晓红21日下午,室外秋风瑟瑟,室内其乐融融,不断有书店的读者被台上朴实生动的交流所吸引,驻足倾听。很多人也在思考,为什么一个栏目办了20年,能够如此长盛不衰?从年就开始追看倾听、几乎期期不落的老读者金方云的发言很有代表性:“‘倾听’既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精神食粮’。首先是‘倾听’的故事很亲切,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但都是老百姓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我身边,我想再好的作家也写不出那样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与历史事件。其次,‘倾听’的表述很普通,但立意很高,特别是每一期‘读稿人语’,那真是画龙点睛,既介绍了文章,引导了读者,还提升了立意,每一期我都要细细品味。”“倾听”老读者金方云去年,金方云读了《父亲的五个国庆节》,深受感动,一口气写了字的读后感。后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林鲁伊专程打电话和他交流。21日,林鲁伊也来了。两个因为“倾听”在精神上早就相识的男人,在现实中第一次握手。老读者崔盐生掷地有声地说:“全国各地的党报,像《杭州日报》这样以口述实录的方式且开办达二十年的纪实性栏目,恐怕没有第二家。‘倾听’的文章实事求是,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倾听”老读者崔盐生90后作者傅淑青动情地说,“当你近距离走进你要写的小人物,感受到他们内心最深的痛与喜悦,聆听他们难以启齿的隐秘经历,你会与他们一起流泪,一起激动。当你用笔老老实实去写他们,你会发现原来这就是在为火热的时代作证,自己在做一件如此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倾听”的魅力。《见证:“倾听·人生”20年精选集》第二场读者见面会相约明日明天(11月28日)下午2点,《见证:“倾听·人生”20年精选集》第二场读者见面会,将在乾嘉书房(之江路号城市阳台展厅五区)举行,“倾听”栏目的创办人戎国彭,“倾听”栏目的前编辑、作家丑丑,资深作者曹晓波、孙侃、任为新等都将出席和交流,并现场签售。错过第一场见面会的“倾听”老读者切莫错过这次机会!“倾听”第一场见面会原音重现莫小米“倾听”前任编辑、知名作家“倾听”创立于年,刚好是新旧世纪交替,应该说是应运而生。第一个是中国人,尤其是小人物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个是大家敢讲了,以前中国人对自己的家庭,对心灵深处的想法是不敢讲的。我后来做“倾听”的时候,听到很多人在跟他们的爸爸爷爷交流,我就非常后悔和羞愧,我和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很好地谈一谈。他们只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我们也只是叫他们注意身体,从来没有好好聊过。等我想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倾听”一共四任编辑,戎国彭非常认真,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宋晓红、曹晓波、任为新等等,都是最老的作者,奠定了倾听的基础和文风,第一人称讲述。每一个“倾听”的对象,接受了采访,最后都会把我们当成非常知心的人。因为他把最深的痛苦,最深的喜悦,还有最隐秘的心思,都说给你听,他跟你在世界上就有了一层很贴近的关系。虽然我们以前没见过,以后也不常见面,但是就有这样一层情感贯穿在里面。这次是我们第四次出书,我觉得这本书一定会得到大家的欢迎。叶全新“倾听”资深作者,代表作《海啸幸存者》我的第一次“倾听”,是采写离婚的故事:一个女人引狼入室,把17岁的表妹带进家里,结果对方就上位了。这个故事现在不新鲜,当时是有社会代表性的。我去之前,莫老师和我说:你不要慌,她说什么,你就写什么,但一定要以她的口气来写。这个采访从早上一直采到晚上,回来后我心里是有底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我之前看“倾听”,觉得都像说话一样,也没什么文采,觉得应该很好写。采访回来后,我才发现不知道该怎么写。还是我儿子和我说:你要找准切入点,找到一个调调。这个“调调”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写出来的不能是我想要说的话,而是那个人物要说的话。非常荣幸,稿子交上去,莫老师连题目都没改,就叫《女人的战争》。“倾听”为什么受欢迎?有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挑读者。“倾听”的故事,要么普大喜奔,要么死里逃生,要么肝肠寸断,谁不喜欢看?曾琦琦“倾听”资深作者,代表作《潜伏在日本宪兵队》年,我投了一稿,写的是嫁给农民的知青。戎国彭看到后打电话给我,“这个稿子好的,我要用的,你就这样写下去。”我就这样成了“倾听”的作者。这二十年,我和“倾听”的四任编辑都有完整的交集。“倾听”的编辑和别的编辑不一样,很多时候副刊编辑是守株待兔,“倾听”编辑则是指挥员,要运筹帷幄,主动出击。我举个例子,年莫小米安排我去采访杨良平。这个杨良平是个抗战老兵,八年抗战他从头到尾都参加了,从淞沪战役一直打到松山战役。当时杨良平回新昌老家的新闻很轰动,全国来了一百多家报社。我就跟一个志愿者,一路上听他们说话。后来小米说,我们不轧闹猛了,就写志愿者。《带老兵回家》这个稿子反响蛮大的,但我觉得首先这个角度,小米找得挺好。王晓红“倾听”资深作者,代表作《西湖“捞哥”》年我在读高中,看报纸是我的娱乐,从《钱江晚报》的“晚潮”开始看,看到《杭州日报》的“倾听”。那时候“倾听”作品我印象很深,像《妇科男医生》《花壳儿》。我也没想到日后我会成为这个版面的作者。我专业是学医的,但我很喜欢写东西。年,工作中我碰到一个老兵,他被派到美国参加过美国海军的培训,我把这个故事用第三人称写下来。我同学看到说,你这个稿子有点“倾听”的味道,要不要试试?我连夜把稿子改成第一人称。莫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她说,这个故事很好,我做了十年编辑,还没碰到过这种人生经历的人,你好好去改改,再加字的采访。当时这个老人住在三墩,我就跑过去了。我就是从这个稿子开始写“倾听”的,现在已经写了六年。我很珍惜写稿的机会,可以听到这么多口述对象的人生经历。20年里,“倾听”采访了多位口述对象,他们也送上了真诚的祝福——马俊河甘肃民勤治沙勇士《拯救民勤:一个80后农民和他的绿色梦想》口述者大家好,我是甘肃省民勤县在沙漠里种梭梭的马俊河。十年来,因为“倾听·人生”栏目和《杭州日报》、杭州市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