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百集纪录片,第6集思维导图:
一、夏王朝是否存在
1.神话传说
夏王朝时成熟的文字还没有产生,所有它的历史都是后代口耳相传的,自古有很多关于夏王朝建立者大禹的传说。
河南禹州市,大禹曾经在这里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身先群众的精神流传后代。
四川汶川的羌族人视大禹为自己的祖先,农历六月初六,会在大禹神像前祭祀大禹,大禹大公无私的精神将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大大提高,他不仅成为舜的继承人,还把原本分散的邦国和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夏为中心的王国,让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王朝,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大禹死后葬在会稽山,今天那里仍有禹陵、禹庙等。
2.文献记录
由于夏王朝诞生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最早关于大禹的记载出现在《尚书》中,但它多次失传,重新找到后就有了真伪的纷争。越早的文献对夏王朝的记录越简单,越晚的文献记录得越详尽,所以后期文献可能经过加工,所以文献记载来考证夏王朝是否存在不可靠,考古研究成为考证夏王朝迷踪的有效途径。
3.考古研究
河南的二里头遗址,经过对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征进行判断,这曾是夏王朝后期的都城,这里方正规矩的都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开辟了古代都城规划的先河。
夏代后期,农业显著发展,农作物种类繁多,五谷在夏代已经形成,一些人可以脱离农业从事手工业和管理。这些手工业器物成为解开夏朝社会分工的重要证据。
二、夏朝礼制和社会结构
在二里头出土的文物中,陶器数量巨大,在各式的陶器上出现了特殊的符号标识,这种刻符比甲骨文更为古老,但夏朝是否已经出现了文字至今仍存在巨大争议。
云南的水族传承着与这种刻符极为相似的文字,这些类似文字的符号没有出现在礼器当中,而是出现在生活中的陶器上。二里头的陶器主要出现在墓葬中,这可能和夏朝的礼制有关,夏王朝可能已经出现了一套礼制。
通过墓葬发现,当时社会分化已经非常明显,依照等级高低等差有序地使用礼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类似于龙蛇的绿松石石器,这可能是夏朝大巫师、大法师的陪葬品,这里还出土了一些有焚烧痕迹的动物骨头,这进一步印证了夏朝法师的存在。
三、夏朝早期历史
1.二里头遗址属于中晚期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夏王朝的统治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有年的历史,第一位王是大禹,最后是桀,夏朝共17位王,但二里头遗址中没有与“王”相关的痕迹。二里头是中晚期的夏王朝都城。
2.新砦遗址
新砦遗址处在夏启至少康的夏朝时代,新砦期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启之后,东夷将夏朝的统治权从太康的手中夺走,据历史传说,东夷的首领就是后羿。
在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中,后羿射落的不是太阳,而是太康,后羿是东夷有穷氏首领,由于太康不恤民事,后羿带领东夷部众从太康手中夺取了夏朝,这就是后羿代夏和太康失国。
神秘的东夷部落是否真的代替了夏朝呢,在新砦遗址中发现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图腾,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特色,所以这一段历史很可能真实存在。
后羿当上国王后和太康一样荒于国政,后羿被大臣寒浞所杀,当寒浞夺取王位时,少康的力量正在强大,少康是太康弟弟仲康的孙子,年长后,投奔了实力强大的虞氏部落,其后手握重权,集结夏部族的余众,收复了夏朝王都。
3.王城岗遗址
无论是二里头遗址还是新砦遗址,都没有与大禹以及大禹建都的任何实物证明,大禹和大禹的都城究竟在哪里?
王城岗遗址是略早于新砦遗址的故城址,它可能与夏朝最初的发源地有关,考古专家提出这里应该是禹都阳城所在地。
我们对夏代文化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远远没有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