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未必能重来
项羽,西楚霸王,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破釜沉舟的气魄,垓下之战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咏唱楚歌,洒泪而别的霸王别姬;宝马赠亭长,头颅送古人的乌江自刎。千百年来,史者文人都有猜测,若项羽肯过江东,历史又会是怎样书写的呢?。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我认为,项羽若肯过江东,却也未必能重来。
从项羽个人的角度出发。
首先,项羽有宏图大志,却见识浅薄、目光短浅。
《史记·项羽本纪》中一开篇对项羽的介绍写到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项梁生气,问他为什么,项羽回答说:“书是以记姓名而已。剑敌一人,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便教他兵法,可他学了一下子又不学了,“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短短的几句,暗示了项羽志向远大、不平凡的一生,但也体现出项羽不能善始善终,重武轻文。又比如,项羽进入咸阳后,带领军队屠咸阳,杀子婴,烧宫殿,将咸阳内的财物和妇女掳掠一空后扬长而去,十分残暴。这时徐生给项羽进谏说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定都关中,进而称霸天下。项羽的回答却是:“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由此可见,项羽目光短浅,缺乏宏观思维,格局狭隘。但是当项羽看到秦始皇巡行时,一句“彼可取而代之”脱口而出,一旁的项梁立马捂住其口。项羽项梁两者的对比,生动刻画出项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豪迈、大胆,也暗示他不平凡的一生。
项羽有伟大的追求,却没有配之相应的谋略,用现在的话说即是“德不配位”,终成悲剧。
其次,项羽刚愎自用、心胸狭窄。
在巨鹿大战大胜后,刘邦进入关中,派兵把守函谷关,企图独霸天下。项羽得知后,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以看出,他目空一切,十分自信,根本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好像不用做任何准备就能打败刘邦。范增对项羽说:“沛公……此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是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气也。急击勿失。”范增的深谋远虑就衬托出项羽的有勇无谋,过于自信。再有,徐生给项羽谏言留在关中,项羽不听他的建议,两人便争论了起来,徐生着急了,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就把徐生给烹了。后来,项羽俘虏了刘邦的得力手下周苛,项羽对其十分欣赏,想要收归麾下,对他威逼利诱,最后周苛受不了了,骂道:“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羽受不得骂,直接将周苛投入大锅中烹杀了。项羽两次被骂,两次都将人给烹了,“忠言逆耳”项羽却是听不得,心胸狭窄,妄自尊大。
没有长远的目光、宏大的格局,终究是走不远的。即使项羽当初过了乌江,他的性格也不会支撑他卷土重来了。
再者,项羽为人暴虐凶残,不得民心。
前面已经提到项羽因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就把别扔给烹了。在《高祖本纪》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项羽的残暴程度可见一斑。待项羽进入关中后,便派兵洗劫咸阳,放火烧了秦始皇的宫殿,将金银珠宝收归囊中,掳掠妇女,烧杀抢掠,伤害无辜百姓,甚是残忍。后来,在项羽逃走时向一位农夫问路,农夫却指了一条错误的路,可见项羽当时已经失去了民心。项羽如果能过江东,江东的老百姓能否原谅他呢,又能否心甘情愿跟随项羽再次攻打天下呢?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了。
最后,项羽并非是用人之人。
刘邦得军事才能比不上项羽,刘邦为人也欠缺点风度,但是刘邦就胜在会用人,懂得驭人之术。陈平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骑士不能用。”最后足智多谋得陈平,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骁勇善战得韩信,没有得到重用,成为刘邦的大将。项羽身边唯一的谋士范增,最后因项羽中离间计,落得个“疽发背而死”。但是项羽却额外重视项伯,从不曾对其产生怀疑。但是用王立群教授得话说项伯可谓是最成功的卧底,“最称职的卧底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卧底。”项伯夜见张良,在鸿门宴上百般阻挠项庄刺杀刘邦。
作为一名领导,知人善任是极其重要的一项能力,显而易见,项羽缺乏这一能力。项羽的军事能力是刘邦难以企及的,但是刘邦的用人之术比项羽强多了。最后,若是项羽渡过乌江,重新招兵买马,也不一定有某市愿意为其出谋划策。
上面三点从项羽个人层面来分析,也是他十分明显的一些缺点,毋庸赘述。
下面从当时客观环境来分析。
首先,当时刘邦兵力强盛,即使项羽过了江东,难道刘邦会就此停止追击吗?会给项羽在江东东山再起的时间吗?训练一直军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刘邦不会按兵不动给时间让项羽壮大其的军队。其次,战争,受苦的百姓,老百姓们也不愿再看到战争的场面,只图安稳地过日子,至于是谁坐镇江山,也许不会太在意,只要社会稳定,安居乐业就好,那么这时候百姓更多应该是支持实力强大的刘邦,而不愿再看到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综上所述,从项羽个人的主观条件和当时的客观环境分析,我认为即使项羽渡过了乌江,也未必能卷土重来。我曾想以最大善意猜测项羽能够卷土重来,但细细分析来了,却是不太可能的。不过,即使项羽有种种的缺点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但他在后人的记忆中仍是一位英雄,他是一位矛盾的、带有悲剧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西楚霸王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论如何,其实我们应该尊重项羽他个人的选择,因为他没有选择过江东,给后人留下了英雄的一面和给读者们无尽的猜想,他的一生是辉煌的。
当他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叹时,是否会想到后人给他的评价?
“他是黑夜中陡然迸发起来的一团火,从江东熊熊发烧到阿房宫,最后从火光中提炼出一个霸气磅礴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