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了屈原的哪几件事

屈原和司马迁是大家熟悉的历史名人,他们都有优秀的作品传世,屈原的《楚辞》,司马迁的《史记》,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屈原生活在战国末年,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前期,两人生活的年代相隔不远,仅百余年。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屈原的传记,可以说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写传记的人。那么,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说了屈原的哪几件事?在司马迁眼中,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被小人算计的?又为何最终选择了投江自杀?

我们不妨读一读这篇传记的原文。

女歧九子-萧云从据屈原《天问》绘

屈原的这篇传记,是和另一个历史名人的传记合在一起的,这个人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贾谊。贾谊有文学才华,也有政治才能,但曾被贬官,他的人生经历与屈原有不少相似之处,于是,司马迁就把这两个名人的传记放在一起了,名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我们今天只讨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和屈原有关的部分。

这篇传记开篇介绍了屈原的出身和他曾做过的官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这段文字是说:屈原,本名为屈平。屈姓是楚国的王姓,说明屈原出身较好,流淌着楚国王族的血脉。屈原年轻时就有出众的才能,司马迁说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就是说,屈原记忆力好,读过很多书,知识渊博。明白国家治乱兴衰的道理,而且口才好,有文采,能说能写。正因为有这些出众的才能,屈原早年是非常得志的,他深受楚怀王的信任。楚怀王让他做“左徒”这样的大官,让他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撰写重大的号令文件。并且,让他负责“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样重要的外交事务。

伯强-萧云从据屈原《天问》绘

但是,好景不长,屈原遭人嫉妒,楚怀王开始疏远屈原,不像之前那样重用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这段文字描述了屈原因何而被楚怀王疏远。先是与屈原同为朝廷重要官员的上官大夫,妒忌屈原的才能,和屈原争宠。即“争宠而心害其能”,这里的“害”字,是忌妒的意思。楚怀王让屈原起草法度条文(造为宪令),屈原“属草藁未定”,还未把草稿写好,上官大夫看见了,想夺过来看看屈原写了什么,屈原不给他。这样,上官大夫就不高兴了,于是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告诉楚怀王说:“楚王让屈原起草法度条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屈原每写好一条法度文案,都要宣称这是他自己的功劳,还说这样的事情只有他才能做得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谗言,十分恼火,从此以后,就开始疏远屈原。

巴蛇吞象-萧云从据屈原《天问》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段文字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屈原“正道直行”,对楚怀王“竭忠尽智”,却因“谗人间之”,而最终落了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屈原心中自然有怨恨,他担忧楚怀王听信奸人之言,感叹“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于是创作《离骚》,以抒发心中的“忧愁幽思”。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这段文字说明了《离骚》的内容、风格及屈原的人格。先是将《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做比较,称赞《离骚》可与《诗经》相媲美。接着说,屈原在《离骚》中征引历史上的明君兴国、昏君丧国之史事,用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希望楚怀王能有所醒悟。最后,司马迁高度赞扬了屈原“志洁行廉”,“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的高尚人格。

弹乌解羽-萧云从据屈原《天问》绘

楚怀王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疏远正直、忠诚的屈原,其后果如何呢?我们接着看司马迁如何说。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败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军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所忠诚的楚怀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听信张仪的话,不知是诈,反映楚怀王不聪慧,看不清形势,糊涂。其次,为了一点小利,与齐国断绝盟友关系,反映楚怀王目光短浅,不守信誉,不仁义。再次,上当受骗后,“大兴师伐秦”“悉发国中兵”,深入秦地,最终导致“楚大困”。这反映楚怀王是一个头脑发热型的君王,盲目,不冷静。

可见,楚怀王是个自身有很多弱点的君王,加上听信奸臣的谗言,疏远忠诚于他的屈原,楚国衰落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射河伯,妻洛嫔-萧云从据屈原《天问》绘

我们继续看一看,这个楚怀王还会做出哪些错事,他的结局如何?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秦,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楚怀王没有吸取教训,他将“楚大困”的原因归罪于张仪,对张仪恨之入骨。所以,当秦国以让出汉中地来和楚国讲和时,楚王却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这就太感情用事的,更糟糕的是,楚怀王竟听信宠姬郑袖的话,把张仪给放了。可见,楚怀王是多么得糊涂!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勿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怀王怒,不听”,反映楚怀王还有点骨气,但他昏庸无能,忠奸不分,最终导致他客死他国。

司马迁评论楚怀王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汤谋易旅-萧云从据屈原《天问》绘

楚怀王死后,其继承者亦昏庸无能,且更加疏远屈原,屈原看不到希望,愤懑投江自杀。数十年后,楚国终被秦国所灭。

屈原有才能,有理想,可惜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欣赏他的明君。

¥11诗经+楚辞(套装5册)屈原中国古诗词大全古代诗词诗歌作品集取名大全果麦文化出品京东好评率97%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