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革”部的一个汉字“勒”(现代汉语多把勒字归入“力”部),“勒”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其详情如下:
勒。读音有三个:
(一)lè。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勒,马头络衔也。从革,力声。”形声字。本义马头上用以系着马嚼子的皮革。衔,指的是马嚼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勒为衔之所系,故曰络衔。”“衔”马口中,两头与笼头相连,这一整套马具称为“勒”。所以,“勒”实际上是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勒)
实际操作上,“勒”与“辔”相连,“辔”的另一端握在御者的手中,御者就是通过牵拉“辔”控制“勒”而达到驾驭马的目的。《释名·释车》:“勒,络也,络其头而引之也。”也是这个意思。《汉书·匈奴传下》:“安车一乘,鞍勒一具。”颜师古注:“勒,马辔也。”安车一辆,马鞍、马辔一套。
也可以当动词用。指给马套上勒。《楚辞·九章·思美人》:“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我再把好马套上辔头,请造父为我执鞭驾驭。
勒在本义之外,用法很多:
(1)拉紧缰绳止马。比如:悬崖勒马。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舍着命提刀仗剑,更怕甚勒马停骖。”
(悬崖勒马)
(2)整饬;统率、部署(兵马)。比如:勒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阖庐说:“您的十三篇兵书我都看过了,可以用来小规模地试着统率军队吗?”
(3)约束;限制。《玉篇·力部》:“勒,抑勒也。”《后汉书·马廖传》:“廖性宽缓,不能教勒子孙。”马廖性格宽缓,不能教导约束子孙。
(4)强(要);强迫。比如:勒令;勒索。《淮南子·汜论》:“齐人有盗金者,当市繁之时,至掇而走。勒问其故曰:‘而盗金于市中,何也?’对曰:‘吾不见人,徒见金耳。’”有个齐国人偷金子,在街市正繁华热闹的时候,看到金子拿着就走,被捉住(强制)后问他:“你怎么敢在集市里偷金子?”那人回答说:“我没看到人,只看到金子。”
(齐人夺金)
(5)镌刻;刊刻。如:勒石;勒碑。《玉篇·力部》:“勒,刻也。”《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郑玄注:“勒,刻也。”《后汉书·窦融传》:“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窦宪、耿秉便登上燕然山,和边塞相距三千多里,在石头上刻下此次的功劳,记录下汉室的威德,并命令班固为此作了铭文。后来,发展出了成语“燕然勒功”,意思是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就是刻石记功,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这里的“勒”就是镌刻之义。
(燕然勒功示意图)
(6)编纂。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序》:“虽时有纰缪,实勒成一家,总其大较,信命世之宏才也。”张守节正义:“虽有小纰缪,实编勒成一家之书矣。”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春秋书》:“勒为一卷,以垂将来。”用的都是这个意义。
(7)书写。冯梦龙《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真个在时,你勒下军令状来。”就是写下军令状。
(8)勾画。苏轼《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青绫衲衫暖衬甲,红线勒帛光绕肋。”清代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二十八(补遗):“小景并梅、菊、兰、松、墨竹、勾勒甚佳。”
(工笔勾勒水仙)
(9)古时楷书书法横画的名称。《书苑菁华·永字八法》:“横为勒。”
(永字八法)
(10)清时江苏人称妇女之冠为勒。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今苏人称妇女之冠曰勒。”
(11)竹名。宋陆游《老学庵绩笔记》:“海南儋、崖诸郡出勒竹杖,大于涩竹,肤有芒,可以剉爪。东坡云:‘倦看涩、勒暗蛮村’者,是也。”到现代,有勒竹盆景。
(勒竹盆景)
(12)通“肋”。肋骨。《字汇·力部》:“勒,与肋字通用。”
此外,勒还是姓氏。《万姓统谱·职韵》:“疏勒,西域国名,以为氏。又,汉有勒尊,晋有勒满。”
(二)lēi。用法有二:
(1)用绳类捆绑或套住再用力拉紧;箍、束。比如:勒紧。《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指宝玉的头上勒着抹额。
(勒着抹额的宝玉)
(2)刀或绳、布一类的条状物紧贴某物擦、割。如纤绳绷得紧紧的,勒出了一道很深的口子。
(口罩的勒痕)
(三)lei。同“嘞”。语气词。巴金《猪与鸡》:“(房钱)现在涨到五十块了,听说还要涨勒。”这里的勒,用同语气词“嘞”。
“勒”的小篆写法如图:
(勒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