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字词皆美阅读史记中华书局

文员求职招聘QQ群 http://m.44523.com/bk/20210928/5701.html

《史记》是一部大书,历代学者对其不吝赞美之辞。郑樵在《通志·总序》中说:“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的确,《史记》以其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意蕴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学人。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史记》的字词皆美,正是这些看似寻常的字词铸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其一,单字之精妙。

《史记》用字,精妙之处不可胜数,仅以三处描写皇后的文字即可见一斑。

《外戚世家》记载,汉文帝的窦皇后早年贫困,其弟窦广国在四五岁时就被人拐卖,没有下落。窦广国历经磨难,死里逃生,终于与姐姐窦皇后相认。弟弟失而复得,窦皇后喜极而泣,抱着弟弟涕泗横流,与此同时,“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一个“助”字,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它将侍者的生存状态、侍者与主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吕太后本纪》记载,孝惠帝去世,“太后哭,泣不下”。这时张良的儿子张辟强看出了太后哭而不泣的原由:孝惠帝去世,吕后没了倚靠,她担心自己的地位将受到威胁。于是张辟强让丞相陈平迎合吕后的心理,请封吕氏家族的数位成员入宫担任要职。陈平依张辟强的建议行事,于是“太后说(悦),其哭乃哀”。从“哭,泣不下”到“说(悦),哭乃哀”,“哭”“泣““说(悦)”“哀”几个单字,将吕后复杂急转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梁孝王世家》记载,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不守礼节、骄横放纵,有不臣之心,还派人刺杀朝中十余位正直的大臣。事情被揭发之后,一直溺爱梁孝王的窦太后坐不住了——“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后来,办案的大臣拿梁孝王的几个下属当了替罪羊,没有追究梁孝王,“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从“泣不止”的“泣”到“立起坐”的“起”,再到一个“餐”字,窦太后的焦虑和对梁孝王的放任溺爱显露无遗。

梁孝王陵

其二,数字之传神。

《史记》在行文时,往往会恰到好处地运用数字,这使得语言传神而富有表现力。下面亦举三例。

《殷本纪》记载,商汤治国时广征贤才,听说伊尹是位了不起的隐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返),然后肯往从汤”。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人们传为美谈,而商汤请伊尹五次,亦可成为佳话。

《孝文本纪》记载,大臣们剿灭诸吕之后,需要考虑皇帝的人选,最后决定迎接代王刘恒即天子位。刘恒多次推辞,“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袁盎晁错列传》也记载了刘恒数次辞让天子位之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史记》记载刘恒两次辞让皇位,且与许由让天下的次数对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刘恒年纪虽轻却深谋远虑的形象较为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及诸侯军重重围困。项羽夜闻四面楚歌之后与虞姬和诗,然后“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汉军“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随从项羽突围的壮士由“八百馀人”到“百馀人”再到“二十八骑”再到“亡其两骑耳(二十六骑)”,可见灌婴追赶之紧、项羽行进之难(途中曾被骗入大泽)、双方交战之惨烈。即便兵力相差悬殊,读者却可以从项羽“遂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的数字中看出项羽之勇猛;也能从他手下“二十八骑”冲出数千汉军之重围仅“亡其两骑耳”看出项羽带兵之精。至于拼杀过程中项羽所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及其与乌江亭长所言“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等话语,中间也有很多值得品咂的数字,从中亦可以窥见一个慷慨悲歌、英勇豪迈、感情细腻、有血有肉的末路英雄形象。当然,项羽屠杀无辜的数量累加起来也是惊人的,《史记》中也有一串串数字记载。

其三,双字词之包罗万象。

《史记》中的双字词数以万计,包罗万象,可从很多视角分类研究。今试举有趣的双字称谓、地名、职官词语若干,以期窥斑见豹。

例如,书中出现带“弟”字的双字称谓词语有“从弟”“庶弟”“昆弟”“男弟”“女弟”“母弟”等等,它们的含义各有不同,引人探寻。再如,书中出现的大量延续至今的双字地名词语也让人心生亲切,即墨、淮阴、番禺、邯郸、九江、太原、合肥、济南、长沙、成都、昆明……虽然这些地名古今区域范围不能吻合,但它们仍像是穿越千年的老朋友站在纸端向我们挥手,向我们昭示着历史、地理和文化知识的绵延更迭。

再说两个职官词语。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对自己的祖先有如下记载:“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其中司马无泽是司马迁的曾祖父,曾担任汉代的“市长”。可见“市长”一词由来已久(汉代的“市长”主要负责管理市场,与今日市长职责不同)。再如,古人痛骂胡作非为、欺压百姓的官吏为“狗官”,事实上,古代真有负责管狗的官吏。《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把司马相如引荐给汉武帝的是“狗监”杨得意,“狗监”就是管狗的官。

其四,叠用词之气魄恢弘。

《史记》叠用词语,学者多有称道。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之《汉书用字》记载:“太史公《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又曰:‘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叠用七死字,《汉书》因之。”《史记会注考证》在注释《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这部分文字时,引用了明代学者陈仁锡的评价:“叠用三‘无不’字,有精神;《汉书》去其二,遂乏气魄。”

《容斋随笔》

《史记》叠用词语使语言有精神、有气魄的地方又何止上述两处。《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樊哙带领军队攻城略地时总是冲锋在前,“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从攻城阳,先登……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却敌先登……”,“先登”一词见于樊哙传八次,其勇猛可以想见。《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是位常胜将军,“击赵贲军,破之……西击秦将杨熊军于曲遇,破之……与高祖击黥布军,大破之”,“破之”一词见于《曹相国世家》十三次,曹参真是出将入相,功勋卓著。《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的才华和表现让汉武帝很满意,“天子大悦”在该传出现三次,明主遇贤才,读《史记》者又何尝不欣喜。《春申君列传》中,春申君和朱英对话时“毋望”一词出现十一次,朱英的精神气魄、远见卓识跃然纸上……

初读无奇处,再读起波澜。《史记》之美,美在宏大的叙事,美在深邃的意蕴,美在两千年来对中国人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也美在每一个看似微小实则并不寻常的字词。

(本文为“第四届伯鸿书香奖·阅读奖”获奖征文)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十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顾颉刚领衔点校,赵生群主持修订

繁体竖排

32开精装

2

.00元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十册)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顾颉刚领衔点校,赵生群主持修订

繁体竖排

32开平装

4

.00元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纪、传、表、志”的体例。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

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最高水准。

年10月,《史记》(修订精装本)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热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