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
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固然出于韩信本人的自信与夸耀,但若认真总结和归纳韩信用兵的特点,其自信背后的底层逻辑实则是对《孙子兵法·虚实篇》的透彻领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避实击虚、因地制宜、佯败诱敌”的战略战术。
从战略层面考量,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便是典型的避实击虚的经典战役,暗合《孙子兵法·虚实篇》提出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战争理念。
再如韩信主导的伐魏之役,同样体现了这一战略思维:
汉高祖三年,魏王豹背叛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订约讲和,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企图割据河东以自雄!
蒲津渡(蒲坂-临晋)、龙门渡(夏阳-皮氏)是陕西进入山西的两大重要渡口。
在敌人占据有利地势的情况下,韩信同样采用了避实击虚的战略指导思想,没有选择从正面强渡黄河,而是增设疑兵,故意排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主力则隐蔽北上,选择上游的夏阳-皮氏一线,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然后再南下偷袭河东重镇——安邑,从魏王豹的侧后方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由于安邑乃河东根本所在,惊慌失措的魏王豹只得放弃原先的临晋-蒲坂一线正面防守,带领军队迎击韩信,结果被一战而擒!
又如韩信主导的井陉之战,韩信与张耳率兵数万,意图从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东出击赵。赵王歇、成安君陈馀于是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据险凭守,以阻来犯之敌。
面对眼前的雄关巨镇和兵力上的悬殊差距,韩信以背水阵、建大将旗鼓、大战良久、佯败而走的方式,制造战败的假象,诱使赵军空巢而出(“空壁争汉鼓旗”),然后出奇兵二千骑,候赵空壁逐利,驰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在敌人最根本但也是最虚弱的地方予以致命一击,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
“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值得注意的是,井陉之战在战略上沿用避实击虚的思想,在战术上则更多地运用了“因地制宜、佯败诱敌”的打法,暗合《孙子兵法·虚实篇》提出的——“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的战争理念。
同样的,这一战争理念在“潍水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四年,韩信破齐历下军,进入齐国,齐王田广败走高密,楚将龙且率军二十万救齐,与韩信统领的汉军隔着潍水摆开阵势(“夹潍水陈”)。
龙且作为项羽麾下独挡一面的悍将,战功赫赫,自视甚高,素有轻韩信之心——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针对敌方将领的骄傲轻敌和敌我双方“夹潍水陈”的地形特点,韩信带领一半军队从潍水西岸渡过河去,攻击龙且,然后假装战败,引诱东岸的楚军渡河追击。
趁楚军半渡之机,韩信下令挖开事先在上游堵塞潍水的一万多个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阵斩龙且。
又如垓下之战,汉军数十万面对楚军十万,虽然人数占优,但韩信深知楚军以骑兵见长,作战骁勇,冲击力强,项羽更是“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的三军勇帅,当年彭城大战项羽正是以三万精骑杀得刘邦五十六万大军丢盔弃甲,血流漂橹。
于是韩信精心布置了口袋阵——“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
”,即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正面迎击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