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禹,还得从黄帝说起。
黄帝武将出身,打仗起家,征服炎帝,平定蚩尤。
打仗是个体力活,更是个脑力活。
在战场上玩的是命,风云诡谲,瞬息万变,没有点胆量和智慧,即使是有再大的肱二头肌也是活不长的。
可以这么说,当时世界上最聪明的一拨人都在战场上。
可见,说黄帝雄韬伟略,一点都不夸张。
尤其是后来,他研究时令节气,利用自然规律发展农耕桑植,使很多人免于疾苦。
从此,算是稳坐江山了。
黄帝去世后,帝位子孙相传,虽有的时候传的不是直系亲属,但都是逃不过一个姬姓(黄帝姓姬)。
直到尧。
尧是将禅让制发挥到极致的典范,也是禅让制终结的摇篮。
尧是一个很负责的统治者,眼睛也du。
眼睛有多du呢?
当时官员曾举荐共工做工师,工师就相当于现在的建筑工程部的领导,尧说这个人不能用。
但官员不听,后来果然,共工在其位不谋其zheng,放纵xie僻,被抓了。
当时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
大家又推荐鲧(gun),说他有能力治理好洪水。
尧说:鲧负命毁族,不可。意思就是说,他违背天ming,毁败同族,不能用。
大家一再坚持,说:试试吧,不行再撤了也可以啊。
尧只好遵从民主,同意了。
话说,这个鲧是谁?他就是禹的父亲。
后来果不其然,鲧治理河水,治理了九年,不见成效,百姓深受其害。
尧有一双火眼金睛,看自己的儿子,和周围掌权的大臣都不是可托付大业之人。
却看上了当时还是个平民的舜。
有人推测,舜可能囚禁过尧,帝位是夺来的,我不太相信,就凭尧看人这么准,我也不相信。
舜这个人吧,油滑,非常会搞关系。
他搞关系有多厉害呢?
他们家是当地出了名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桀骜,而舜却能跟家人和睦共处,把家治理的欣欣向荣。
后来,舜做了官,到哪里任职,哪里有条不紊,处处和睦。
尧才放心将帝位传给了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禹的父亲——鲧之si,其实是跟舜有很大关系的。
不能说舜是踩着鲧上位的吧,但说鲧是其中一个垫脚石也不为过。
舜巡视归来,曾建议尧惩办国家的四个zui人,用来收复人心,而治水不利的鲧就是其中之一。
尧听从建议,于是将鲧流放到羽山,鲧便zang身于此。
舜执政后,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真的无人可用,又命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
有了父亲的前车之鉴,禹求生欲满满,不敢不拼命,因而有了后来的,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禹确实是够拼,他把任务完成的很漂亮,定九州山泽,莫敢不从,功高盖主。
舜顺应民心,于是将帝位传给了禹。
要说禹,这个人非常不单纯。
他就是禅让制的终结者,关键他还敢做不敢当,用了非常绿茶的手段,九曲十八弯的传给自己儿子,所以我非常怀疑舜的逝世是人为造成的:
1、要知道,舜是在南方巡视过程中,突然逝世的,其中大有可为。
2、别忘了,禹的父亲——鲧,是因为舜才没的。舜变相的就是禹的仇人。
3、再者,舜虽然是个平民,但是倒到祖辈上,也是姓姬的,是黄帝一脉的子孙,而禹却是姓姒的。
再看,禹承帝位后的表现。
他先示假模假式的选定皋陶当继承人,可笑的是,皋陶比禹的年级还大,没熬到继任就一命呜呼了。
后来禹又选定没什么根基的新人——益做继承人,也不给益创造政绩的机会,反而对自己的儿子启百般扶持。
禹逝世后,百姓诸侯自然不是瞎的,都拥戴启。
益也不傻,保命要紧,自己躲去了箕山隐居。
从此,启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儿子的儿子,禅让制从此终结。
由此看来,禹从一开始就有心将权力传给自己儿子的,但是为了遮掩私心,做出不少假动作来掩人耳目,好像做了错事,还一脸无辜的说:我也没有办法。
妥妥的绿茶。
尧曾评价鲧:违背天命,毁败同族。莫不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果然,禹之后的夏,再没见什么贤君和突出的政绩,倒是迷信鬼神,yin乱之事没少干。
禹凭借治水之功,创下赫赫功绩,获得民心,不知道舜如果知道会有这个结局,当初还会不会让禹去子承父业?
亦不知道,禹谋得大权后,九曲十八弯的将帝位传给儿子,有没有跟子孙们交代过,万不可再禅让给别人了,否则为什么子孙们如此不约而同的都传给直系亲属呢?
关于此,大家怎么看?
还原历史真相,读史记,看经典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10.92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