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救子却成杀子,史记中这个故事,

功高盖主。

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勾践允诺“分国而有之”,但范蠡知道,功劳一旦超出界限,是没有办法奖励的。

太大的功劳只能让君王烦恼,因为无法恩赏,心里难免有芥蒂,继而生出忌惮,所以“功高盖主”的臣子往往下场极惨。

范蠡深知其中曲直,于是带着家眷连夜离开,到了陶地才定居下来,又因为他出色的商业才能,最终成为“天下首富”——陶朱公。

一、烦恼

即使成了富翁,陶朱公也有烦恼。

他在陶地定居以后,生活稳定下来,就生了第三个儿子,当第三个儿子长大的时候,二儿子却在楚国因为杀人,被抓了起来。

听闻这个消息,陶朱公感慨:

“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这应该是古代的“玛莎拉蒂案”,但陶朱公很清醒:杀人偿命,理所应当,只是我听我说有钱人家的孩子,或许还能再救一下。

陶朱公就让小儿子带着一牛车金子,前往楚国去“疏通”。

大儿子听说后,非常不满,他对着陶朱公拔剑表示:弟弟出了事,您不让我去搭救,却安排小弟前往,这说明在您心里是我办事不利,我还是死了的好。

当时老婆也在旁边劝阻:孩儿他爹,你看这事儿整的,小儿子去不一定能把老二救出来,现在老大都急着要自杀,这可咋整?

陶朱公无奈,只好让大儿子前去楚国。

他写了一封信给大儿子,告诉他:你带着金子和信去楚国,到了以后找到我的老朋友庄生,把金子和信交给他之后就听他安排,切记切记。

大儿子接了信,带着一车金子,“亦自私赍数百金”——同时从自己小金库取了一些私房钱,就出发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儿子并不是无理取闹,他是真的很关心自己的弟弟,想去救他出来,怕钱不够,还带了自己的私房钱。

做生意人的家里,因为父母繁忙,很多时候,长兄真的像父母一样,他会看着弟弟妹妹从小长大,这种关怀是真的。

但越是这样,最后的结果越让人疑惑。

很多时候,个人都怀着好心,但最终却把事情搞砸,这不仅是能力的问题,还因为人性。

二、庄生

大儿子到了楚国,去找庄生,结果发现庄生住在一个很残破的地方,房子周边都是杂草野菜,这要不知道的,还以为庄生是等待被扶贫的对象呢。

虽然心里有些疑虑,大儿子还是老老实实把信和金子交给了庄生,庄生看完信后,嘱咐说:行,这事儿我知道了,你别留在这儿,赶快回去,等你弟弟被救出来,也别问到底是咋回事。

大儿子稀里糊涂就出来了,他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牢靠——他不相信庄生。

不信任的时候,对方所做的一切就都会让人生疑。

于是大儿子就没走,他留在楚国,用自己的私房钱去疏通其他官员。

在这里,其实是因为双方境界不对等产生的“交流偏差”——庄生是能和陶朱公做朋友的人,水平自然不会太低,他知道做事情一定要谨慎。

《易经》上说:“几事不密则害成。”

重要的事情,如果筹划不严密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他让陶朱公的大儿子尽快离开,别留在这里。

但大儿子并不理解庄生的用意,他很关心自己的弟弟,所以很不放心,就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了另外的准备。

他不了解能和自己父亲做朋友的人,会有怎样的水平——从这一点来看,他骨子里或许也有一些对父亲权威的逆反。

庄生果然不是凡人,他虽然居住在简陋的地方,但他在楚国名望很高,楚王都把他当成老师,楚王之下的人,自然纷纷效仿。

他看完信后,就把金子拿进屋里,对自己的老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钱,咱不能动,我先把事给他办了,到时候把钱给他还回去。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生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而且他和陶朱公关系非常好。

那这么要好的关系,陶朱公只写一封信来,并不用送金子不行吗?

不行,带金子来是表示对庄生的尊重——一牛车金子说明这件事很贵重,也很难办,因此只能求庄生来办,这是对庄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二儿子的定价。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办事情出的钱,其实是给自己的定价。

人必自重而后人重。

三、变故

等到陶朱公的大儿子离开后,庄生嘱咐妻子收好金子之后,自己找机会进宫去见楚王。

他见到楚王后,就提到“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庄生告诉楚王,形象变化,可能对楚国不利。

楚王向来很信服庄生,就问:那咋办呢?

庄生回复说:“独以德为可以除之。”——多做点好事就能消弭灾祸。

楚王听后,对庄生说了一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庄生转身离开。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生的确高明,他并没有提具体的事情就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他知道楚王一定会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做事。

楚王和庄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顺畅,这是极为信任的两人之间才能产生的对话——只要你一个眼神,我就懂了。

庄生离开之后,楚王马上派人把保管钱财的府库封好,加强安保——因为接下来他会进行大赦,为了防止大赦后一些不肯悔过的“顽固分子”来捣乱,必须先加强府库安保。

这是一个标志,当楚王安排人加强安保之后,大家都知道随后就要进行大赦。

——由此来看,作为上位的人,其实挺悲哀的,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观察之中。

所有计谋不过是在谋划人心,你心中所有一切都被看穿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陶朱公的大儿子没有离开楚国,他正在拜会另一位楚国官员,官员跟他说,楚王马上就要进行大赦了。

大儿子一听,楚国要大赦,那我弟弟就要被放出来了,这次运气真好,但既然本来就要大赦,为啥还要浪费那一牛车金子呢?

大儿子越想越舍不得,于是又去找庄生。

庄生见到她后,非常吃惊:不是让你先回去了吗?

大儿子扭捏回答:那啥,有点事耽误了,刚才听说楚王要大赦……

庄生何等聪明,岂能听不出大儿子口中的“弦外知音”,他指着屋里说,金子都在屋里,你去取吧。

大儿子高高兴兴地进屋去了金子,转身离开。

庄生站在院子里,因为被羞辱而恼怒不已。

他转身又去见楚王。

刚一见面,他就对楚王说:大王,咱们前面说的事,出了点小问题,本来大王是为了给楚国消灾,决定大赦,但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说陶朱公的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大王是为了赦免陶朱公的儿子,才进行大赦啊。

楚王一听,勃然大怒——这个楚王,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怎么行呢,在上位的人,一定要喜怒不形于色,一点小事就怒不可遏,难怪会被秦国欺负。

楚王下令:先把陶朱公儿子拉出来砍了,然后再进行大赦。

这下,陶朱公的大儿子高兴不下去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于是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

在这里,我们很明显能看到人性的晦涩——

我们都像是陶朱公的大儿子,看到的很片面,而且,一旦危及生命,那就命最值钱,只要稍微好转,那就又变成钱最重要。

庄生呢?他也是差一点气度,陶朱公的钱他本来就不想要,只不过想把事情办好后亲自把钱送回去,这样会赢得别人的夸赞。

现在,陶朱公的大儿子自己把钱拿回去了,那又怎么样呢?大儿子不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陶朱公还能不知道吗?

大儿子把钱拿回去还省得自己再跑一趟,而且以后见了陶朱公还可以调侃他一下:你看你,这安排了些什么人啊。

但是他不,因为在他心里,他想要那个“名”。

庄生不贪财,他想“求名”。

一旦心里有了这种想法,很多事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三、苦笑

大儿子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到家乡,乡人和他母亲非常悲痛,只有陶朱公站在门前,脸上带着苦笑。

对于这个结果,他早已猜到的。他说:

我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了,大儿子前往楚国,一定救不出人,不是他不爱他弟弟,是因为他心里舍割不下财物。

大儿子从小跟我一起吃苦创业,他经历过艰辛,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就会看得特别重。小儿子出生的时候,陶家已经非常富有,小儿子就是个纨绔子弟——天天“宝马香车嫩模”那种,他根本不知道钱来得多么不容易,所以就不会在乎这一牛车金子。

那如果当初陶朱公一定坚持让小儿子去,是不是就能救回二儿子呢?

不一定。

佛家讲“终生共业”,很多事,是在无明之中,众人一起造就的业因,妻子闹,大儿子要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说明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了。

这就是人性啊,所谓的智慧,说白了,其实就是这样。

如果喜欢这种文章,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