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纪念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马光”的公开课特别活动。
此外,国家典籍博物馆也举办了一场宏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展出了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世界上仅留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的残稿。
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诸书凡三百二十二家。
司马光自己曾感慨地说,为编此书,“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
此书编成,手稿足足堆满了大间大屋。
当时的人没有意料到这两大屋的手稿的巨大价值,保管乏力,致使千年之后,仅有一张残稿幸存于世。
一叹!
这一纸残稿,其实是初稿中的初稿,属于提纲性的东西,只是简单地罗列出某某年某某月发生了某某事,某某年某某月具体写出了,底下的某某事则用“云云”二字代替。残稿的材质,甚至是在一张废纸。细观纸上痕迹,可知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写给司马光的一张旧信纸。正文里面涂改的文字非常多,无论是被涂改过的,还是保留下来的,字字端正,绝不马虎。
真是细思极恐啊。
《资治通鉴》是如此的长篇巨著,成书有万字,司马温公却一个字一个字认真书写,一笔一画都写得中规中矩。
膜拜,除了膜拜还是膜拜。
也正因如此认真严谨,全书编成后,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写道:“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即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编著此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呕心沥血。
这件残稿,可从印、书于其上的印章和笔迹得知,曾经经过宋代任希夷、赵汝述、葛洪、赵崇龢;元代柳贯、黄溍、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佑;明代袁忠彻、项元汴;清初梁清标等人收藏,后被清帝征入内府;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帝皆有印章盖之于上。乾隆帝除盖印章外,还亲自题字“司马光通鉴稿”,足见对其喜爱非常。
可恨的是,当年溥仪退位后,以继续留居故宫之便,假借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大量善本书偷运出宫,这其中包括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钟繇的字,怀素的草书,欧阳询的墨迹,王维的人物画,阎立本的真迹等,以及司马光的这份《资治通鉴》手稿残稿。
许多宝贝就这样落入到了日本人手中。
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建立后,溥仪把35箱善本书以及这份《资治通鉴》手稿残稿存放到了伪皇宫东院的缉熙楼、同德殿内保存。
年8月12日,在日本投降前夕,溥仪乘火车逃离长春,这些善本书并没有被他一并带走。
年,东北民主联军进入长春,发现了这批古书,妥善的保护了起来。
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人称“史学两司马”。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开国伟人对这两部书推崇备至,其中曾通读了《资治通鉴》十七遍。他无限感慨地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
有人看到我喜欢说史,就是问我,读什么书才能全方位掌握中国的通史?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他去读《资治通鉴》。
其实,读《资治通鉴》不单单是通晓历史,还可以从中思索和提炼出许多职场、人际间的东西。
当然了,从目前展出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的残稿上,我们也看到了,《资治通鉴》是文言文,大家读来可能会有些费劲。那么,可以选择白话文。不过,白话文就存在一个翻译的问题,如果版本不好,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入手《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里面还有重要人物画像,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只要,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总共是一千套,卖完就没有了库存了:白话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