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关于刺客豫让的记载,为啥和

《资治通鉴》是一部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史”。

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价值极高。

但有意思的是,关于刺客豫让的记载,为啥它又和《史记》有三处不一样?

《资质通鉴》记载,智瑶被赵襄子所杀,豫让作为智瑶的家臣,执意要刺杀赵襄子,在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后被抓,但赵襄子佩服他的义士之举,把他放了。

豫让还是没有放弃,为了再次接近和刺杀赵襄子,豫让不惜毁容,吞炭哑了自己的嗓子,连他妻子都无法认出他,最后,他一个朋友认出了他,流着泪问豫让:“以你的才干,投奔赵襄子,一定能得到宠幸,那时候你接近和刺杀赵襄子,不是更容易吗?为什么走这条痛苦的道路呢?

这时,豫让说了一段经典的话:“我如果投靠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是不义之举,我现在这种做法,确实困难。但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后世为人臣,而心怀二心的人感到羞愧。”好一个忠君的义士,让人唏嘘感动。

在豫让看来,行刺过程最为重要,因为能为后世表率出何为忠君,能不能刺杀成功,反而稍显次要。

豫让在第二次藏在桥下,准备刺杀赵襄时,真是运气还是太差。赵襄子过桥时,马突然受惊,豫让被发现,而后被杀。

这就是《资治通鉴》的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

豫让第二次刺杀赵襄子,有一段与赵襄子的对话被《资治通鉴》删减

赵襄子问豫让:“你以前侍奉范家,后转头中行家做家臣,范家和中行家都是被智瑶消灭的,你不但不为你当时的主君们报仇,反而又投奔智瑶做家臣,现在智瑶被我所杀,你为什么偏偏向我复仇,而且如此殚精竭虑呢?

豫让又说了一段经典的话:”我侍奉范式、中行氏时,他们待我就像普通人,我当然向一般人对待他,可是智瑶不一样,他把我当作国士栋梁看待,我自然就要像国士那样去报答他。”

《资治通鉴》记录豫让是被杀,而《史记》记录是自杀

赵襄子虽被其感动,但这次不准备放过他了,豫让说:“能否让我刺你衣服几下,死了也甘心了。”赵襄子答应了,于是按照《史记》中的记载,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拔出宝剑,如刺客侠士,多次跳跃,在空中击刺衣服。随后豫让大呼:”我已报答智瑶九泉之下了“随后用剑自杀。

好一个侠士风范义士的故事,感人肺腑。

《资治通鉴》删除智瑶被灭,豫让逃到山中时说的话

智瑶被灭,头骨被赵襄子做成饮酒器具,豫让逃到山中,说了一句话,司马光把它删除,那句著名的话是”士为知己着死,女为说(悦)己者容“,好男儿可以为知己者去死,好女子应该为欣赏自己的人梳妆打扮。

大家在都知道《史记》记录在前,《资治通鉴》修书在后,司马光在不肯能没有看过《史记》,为什么在记录同一件事,有三处不同呢?司马光这么粗心?

司马光是不敢写,也不想写,他是特意删减和做一些故事上的变动。

司马光所在的时代是北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礼乐崩坏的日子结束了,但是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还是有点混乱,于是宋朝用儒家治国,思想的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那么,儒家系统有什么重要思想吗?一是地位不同,礼数不同,人和人天生是不平等的,司马光提倡的就是地位决定思想,不能破话礼数。提倡忠君,不能提倡侍奉二主,提倡君主可以对不起臣子,但臣子不可以对不起君主,更不能挑战君主的权威。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光必须要删掉豫让第二次和赵襄子的对话,司马光需要塑造豫让的忠君形象,就不能有豫让曾经侍奉其他人的经过。

因为《史记》里,豫让和赵襄子的对话,显示了君主和臣子一定程度上,有对等的关系。智瑶对待豫让如国士,所以豫让对智瑶同等的忠诚,反之,范式、中行氏对待豫让一般,所以豫让对待他们也一般。史记里那句”士为知己着死,女为说(悦)己者容“,更是很明白的显示了,臣子和君主那种弱势的对等关系。

这在司马光看来,简直大逆不道,即使君主对不起你,你也不能背叛君主,所以这段记载,必须要删除。

至于剩下的一个细节,就是豫让刺衣服和自杀的记载,也被删除或者改动,原因也是一样,在重礼的社会里,臣子或者下人刺君王的衣服,多少有些不合适,不提倡侠士精神,像侠士一样自杀,不如被君主所杀更合适,前者体现侠士精神,后者体现君主的权利和地位。

那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记录这些事迹呢?因为汉朝的时代背景和宋朝不同,虽然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实际上却是外儒内法,在汉武帝时,尤为明显,所以司马迁并没有那么多顾虑,在战国和秦朝时代的那种侠客精神,多少影响有到司马迁。

偏差虽然有,但《资治通鉴》作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仍然非常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只是我们需要时刻记着,《资治通鉴》也是一部政治史,事实和史书还是有些区别的,欣赏内容时,多想想《资治通鉴》的时代背景和文化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史记》

如果您喜欢,麻烦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