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降的中国易学思想史中,存在着许多用后人之学去框套评判前人之学的“岳飞杀张飞”问题和托古造伪问题!其中,又尤其以宋明理学以降的情况最为严重。《易》学成为西汉朝廷的官学,还是以汉元帝时代出任了秩比八百石的魏郡太守京房为标志的!
关于谁作《易传》(即人们常说的易经十翼)的问题《汉书》因成书于东汉中前期推崇儒学的白虎观会议以降,因此,儒生的班固在《汉书》中沿袭了西汉末期刘歆托古伪造先秦古经的恶习,制造了许多伪说,其中,说孔子生前编撰了《易传》,就是班固的造伪之说,其说: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班固这里所说的“为之传”,含义比较模糊,其可能是说孔子向后人传承了《周易》本身,也是指意孔子编撰了后人所说的《易大传》,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汉书》毕竟不是班固一人的作品。
因此,《汉书》对究竟是谁作了《易传》再次出现了我们在本书中反复提示过的“自相矛盾”记载,其又说:“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治《易》为郎,至单父令。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琅邪王璜平中能传之。”这段史载,明显出于“扬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的扬雄之手,其用词十分精妙,显示了扬雄汉语言字家的深邃。此段史载中的“徒”字,当然不是指费直的门徒、徒弟,而是作“改迁,生造”讲。
这段史载,明显是一向倡导“学者审其是”的扬雄在向世人揭露“十翼”的易传是费直综合、改造了朝野中各式各样解读《易》的文字,他自己再平白生造出了后人所说的《易大传》。费直,大约是汉元帝至新莽时代的西汉易学家,费直的易学一直被刘歆的父亲刘向所推崇,刘向认为费直的易学最为古老与可信,费直可能与汉元帝时代的易学家焦延赞有师生或同门关系。这段史载明确告诉了后人,是西汉晚期的汉成帝到新莽时代,后人所说的“十翼”的《易传》才因费直所纂而正式面世;传费直《易传》的琅邪王璜,根据后人考证,其人“沟洫志作王横”,唐颜师古曰“横字平中”。
《汉书·沟洫志》说:“大司空掾王横言河人勃海。”因前8年的汉成帝绥和元年四月才首设西汉史上的首任大司空何武,所以,传费直《易传》的王横,应是在汉哀帝、汉平帝和新莽时代,才始向社会传播缀有“十翼”的费直《易大传》。正因为同时代的扬雄亲见了这样的情况,扬雄才以隐晦和用词精妙的方式去“学者审其是”揭露此学案真象。扬雄的这种作派,后来被南宋初期的蜀学者张行成所继承!张行成在他的相关著作中,分别揭露了《庄子》一书乃邵雍门人所伪造;同时揭露了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是来自于蜀学者陈抟。
相比之下,伪作成分甚大的《史记》之中的不少章节,那就比《汉书》记载了更多、更详细和更加定论的孔子事迹和言论了,《史记·孔子世家》这个章节就明显伪作于东汉以降!比如,我们已在本书相关章节中详细论证过《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仅仅问世于汉昭帝、汉宣帝以降,其中,特别是权威性的《论语》版本始正式面世和流行于西汉朝野的时间,绝对不会早于张禹被封安昌侯的前25年的汉成帝河平四年左右,而此时,司马迁都已去世至少60年以上了。
但是,现今人们所看到的《史记·孔子世家》之中不仅有类似于“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等大量的《论语》言论,甚至,连《汉书》作者都不敢明确断言是孔子著作了《易传》的记载,也见于了《史记》。《汉书·儒林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作《易传》的伪说,早在北宋时代就已遭到了欧阳修等学者的质疑,欧阳修旁征博引证明了《易传》是后世儒生不顾历史时间前后次序的托孔造伪之说。
年代初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大批汉文帝时代的古典,其中,有部十分珍贵的《帛书周易》,经过整理,发掘出《周易》古经一篇,属于后人所说的《易传》的《二三子问》一篇,《系辞》一篇,《易之义》一篇,《要》一篇,《缪和》一篇,《昭力》一篇。这七篇《帛书周易》中,不仅没有后世流行本《易经》中的“彖传,象传,序卦传,杂卦传”,就连后世流行本《易经》中的“文言传,说卦传”也只有部分文字可见于以上的六篇残缺古文之中。
由于种种原因,《帛书周易》现今都还没有完全整理面世,但是,后世流行本《易经》(后人公认的魏晋王弼本)与汉初的《帛书易》两者存在着重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今人所看到的《易经》中“十翼”的《易传》,被西汉中后期以降的儒生伪造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此,说孔子在春秋末期作《易传》,基本上已被证伪了!
《汉书》的第一作者应是扬雄,第二作者应是班彪,班固只能算是第三作者,班固妹妹班昭与学者马续应是补续《汉书》的第四作者。因此,今人看《汉书》,需要谨慎,其书总体虽然明显要比《史记》更加真实可信,而该书中有的文字则明显是出自于东汉儒生班固的偏见了。比如,《史记·儒林列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汉书·儒林传》、《汉书·艺文志》,这两者究竟是谁抄袭了谁?还是留给读者自去评价吧!
总之,《史记》的这两传与《汉书》的这两传之间,许多文字和文义几乎都是重复的!如果说扬雄、班彪、班固、班昭崇孔儒,那是事实!但是,要说著作了《史记》但却一向喜好黄老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也崇孔儒,那就很有疑问了,况且,汉武帝时代的孔子文化地位还甚低!而说春秋末期的孔子作《易传》且传授《易》于商瞿,商瞿又将《易》之薪火一脉相承地传至到汉武帝时代的太中大夫杨何这里,就来自于“司马迁”之说。
相比之下,我们来对照一下《汉书》对《易》之薪火传承路线的说法,《汉书·丁宽传》相关史载,有意无意地再次明说了是汉景帝、汉武帝时代的周王孙、王同子中、丁宽(丁将军)、齐服生等人“皆著《易传》数篇;其中,著《易说》三万言的丁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孟、梁之学。”其实,《汉书》已经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西汉后期的京房和他的易学用于言论灾异卜筮的事迹,下面,我们来看看京房易学和京房个人的遭遇。
京房,本姓李,今山东历城一带人士,后因长于《易》而入京为官,自改京姓,他与西汉后期易学家、政治家何武的年龄相当。京房是汉元帝时代淮阳王刘钦的舅舅张博的女婿,这个情况,应被今人所注意,因为,这是京房有意无意被搅进宫廷斗争中且丧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汉时代,今山东、河北一带的齐鲁地和燕赵地盛出神仙方士,本姓“李”的京房是否与汉武帝时代燕地深泽一带中的著名神仙方士李少君有什么关系,不见史载,不过,京房好言灾异和好参与政治,就连他的老师焦延寿也曾担心地说“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果不其然,京房后来参与了他的岳父张博去协助淮阳王刘钦试图取代身体羸弱的汉元帝的宫廷斗争事件,他且以自己擅长的《易》去言灾异混淆视听朝廷,后被中书令石显告发,前37年的汉元帝建昭二年,京房与张博等人一起被朝廷诛杀,死时才四十一岁。
虽然焦延寿预言了京房的杀身之祸,但是,这并不能说责任就全在京房自身的身上!通过《汉书·梁丘贺传》史载可知,西汉易学虽然在汉武帝时代就登堂了朝廷,但是,《易》学成为西汉朝廷的官学,还是以汉元帝时代出任了秩比八百石的魏郡太守京房为标志的!
结语西时代,除开扬雄这样的极其稀少的易玄学家之外,其他的易学家,特别是齐鲁地的易学,本来就是言论灾异的神仙方术。京房以降,西汉朝廷才正式以《易》选官,京房学生的殷嘉、姚平、乘弘也因此出任了朝廷的博士和郎官。但是,“以风雨寒温为候”言说灾异的京房《易》,本质上还是没有脱离出卜筮言灾异的方术,今人若理解了京房《易》与京房人生遭遇,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汉元帝以降的西汉王朝会那么盛行谶纬灾异之术的原因之一了,即使是王莽篡汉,王莽也依靠了这种谶纬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