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有三千多年的的历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早写出的,另外其中的文化涵养和艺术成分达到一个高度,乃其余二十三史不能比较,因而被赞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由十二帝王本纪,三十诸侯世家,七十人臣列传,十大事表,八典章书组成,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规模之巨大,体系之完备,堪称后世史书之典范。《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史学家族出身,青年时期成名,交友大汉未来的精英群体,例如贾谊之孙贾嘉,公孙弘,樊哙之孙樊他广,冯唐之子冯遂,田叔少子田仁等等,这为他写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史记》是一本较为公正立场的史书,称不上是绝对公正,因为只要是人写的东西,就一定会带有作者主观的一些想法;即使是将事件完全还原在眼前,每个人看到理解的东西也是不同。《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表现出十分钦佩喜欢项羽的意思,而这个悲剧英雄也深入他心,因此在写的过程中掺杂了一部分私料。不过钦佩喜欢项羽,并不代表着太史公司马迁就不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项羽了。相反,《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司马迁的评价,可谓相当的毒辣,直指项羽一生本质,顺便嘲笑了项羽临死前“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豪言壮语,招来不少黑粉。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司马迁说,上古五帝之一的舜眼睛是重瞳,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而项羽正好也是重瞳。难不成项羽是上古圣贤舜的后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司马迁如此说不过是为了告诉世人项羽的非凡之处,竟与帝舜有着相同的重瞳。重瞳是圣人的标志,项羽也有,可他不是圣人。项羽不是圣人,为何能兴起的那么快呢?秦朝腐败,陈胜率先发难,天下豪杰蜂拥而起,而项羽跟着叔父在毫无外力帮助下从吴中会稽的民间起势,三年时间便率领五路诸侯军消灭秦朝、分封天下,达到政由羽出的威势。这样的崛起经历是从先秦至西汉都没有的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为何嘲笑项羽的临死豪言,司马迁在嘲笑之前已经说了。“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舍弃秦朝崛起天下的根基之地关中,而去偏居一隅、无险可守的南方楚地,再放逐原为楚怀王、现为义帝,自立为诸侯之长的西楚霸王。这种事项羽不是第一次干了。巨鹿之战前,项羽假借楚怀王的密令,于大将军帐中暴起杀害当时诸侯军统帅的宋义,之后拿着他的头颅威胁诸侯,并派人追杀宋义之子。其余诸侯听闻此事心里会怎么想?放逐杀害义帝后,众多诸侯王纷纷背叛项羽这位主持分封的“恩人”,天下局势根本控制不了了。但项羽并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哪里做错了,才会造成这一局面。荒谬至极的辩解反而,项羽夸耀自己多么多么厉害,耍了点小聪明建立霸业,统治天下也是用着强大的武力。因而短短五年的时间,楚国灭亡,项羽身死。临死之前项羽还没有醒悟过来,没有想明白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哪里,或者是项羽压根没觉得自己做错,所以也不会思考这种问题,所以说“自己是被上天灭亡的,不是带兵打仗的失误”。司马迁都说这话“岂不谬哉”——太过荒谬了。项羽从来没想过,自己明明是天下共主的西楚霸王,成功镇压四处的叛乱,连战连胜,未曾一败,多路诸侯联军被自己打得落花流水、哭爹喊娘,刘邦的老婆和父亲也被自己俘虏了,可怎么就经不起垓下之战的一次失败呢?刘邦失败那么多次都能活下来东山再起,自己为什么失败一次就身死国灭呢?项羽没有想过这种问题,还是认为老天在作弄自己,自己根本没做错什么。其实到项羽临死还这样想,还在为自己无错做辩解,就已经证明他输得不冤枉。合着你项羽前面连战连胜、一帆风顺就是自己能力强,后面垓下战败一次就怪老天爷了。这不荒谬吗?胜,因为自己努力;败,因为外界灾难。大家可千万不要有这种思想。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