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苏轼写给伯父的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aowuzhiliao/43872.html

今天要分享的两首诗,是苏轼写给伯父的挽诗:“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这一年是年,苏轼25岁,在陕西凤翔府做通判。

“亡伯”指的是父亲苏洵的二哥苏涣,也就是苏轼的二伯。和父亲苏洵“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不同,苏轼的二伯苏涣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士及第。关于苏涣的生平事迹,另一位侄子苏辙在《伯父墓表》中有详细记载,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一下。

其一

才贤世有几,廊庙忍轻遗。

公在不早用,人今方见思。

故山松郁郁,旧史印累累。

惟有同乡老,闻名尚涕洟。

开篇的这句“才贤世有几”,是对苏涣才华的称赞。“廊庙忍轻遗”是说苏涣生前是一名清廉能干的好官。

“公在不早用,人今方见思”这两句其实有点近似于发牢骚了,是为自己的伯父感到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对于这位长辈的尊敬与钦慕,这是动了真感情,才有的发自肺腑的“牢骚之语”。

苏涣死后被埋葬在故乡的眉山,“故山松郁郁”说的就是他的埋骨处,“旧史印累累”则是对他生平功绩的褒扬。

我们都知道苏家三父子很出名,但其实苏轼的二伯苏洵和爷爷苏序在眉山当地也很有名,和苏家三父子一起被誉为“眉山五苏”。最后的这句“闻名尚涕洟”更是进一步突出了对于苏涣死亡的无限悲痛之情。

其二

挥手东门别,朱颜鬓未霜。

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

后事书千纸,新坟天一方。

谁能悲楚相,抵掌悟君王。

苏轼回忆了当初和伯父告别的情景:那时候,伯父的两鬓还没有变白,看起来气色还很好,与我在东门挥手告别。

当初分别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所以才有了这两句感人至深的“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一切就仿佛是一场噩梦,始终不相信伯父已经去世了。这其实也是人在面临巨大痛苦的一种逃避心理,不愿意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不愿意相信是真的,处于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中,仿佛只要自己不去相信,一切坏事就不会发生……

“后事书千纸”写的是伯父死后其他人的悲痛哀悼,“新坟天一方”则是进一步写出对于伯父去世的沉痛悲伤。前后两句也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伯父去世这件事带来的巨大悲痛。

“楚相”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令尹孙叔敖,是楚国第一名相,以贤能著称,正是在他的辅佐下,楚庄王才能跻身春秋五霸。

“抵掌悟君王”这一句化用了“优孟衣冠”的典故,根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优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涂,像孙叔救,楚王及左事不能别也。”孙叔敖去世以后,有位叫优孟的人,模仿的很像孙叔敖,这也引得“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救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是故意模仿孙叔敖的,为了提醒楚庄王善待孙家后人,因为孙叔敖生前为官清廉,死后家人生活困窘,楚庄王也在优孟的提醒下幡然醒悟,改善了孙叔敖家人的生活处境。

苏轼化用这个典故,一方面是称赞伯父像孙叔敖一样贤能,另一方面也是在称赞伯父像孙叔敖一样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关于这两首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欢迎一起交流。喜欢请点个赞呗,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