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还有着令人骄傲的灿烂文明。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最大的“功臣”莫过于先贤们遗留的数目庞大的古书。
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史书在其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一提及史书,人们必然会第一时间想到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为什么会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呢?
1、《史记》的身世
据史学家研究,《史记》之所以可以流传于世,有两人厥功至伟。一个是司马迁的女儿(但姓名不详),另一个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yùn)。《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说“藏之名山”,就是指将《史记》的正本藏在西岳华山下的华阴,那里正是杨恽的老家。司马迁在用毕生精力完成这部巨著后,面临惨遭“下狱死”而被查抄的情况下,其女儿收藏了《史记》,传给儿子杨恽。直到朝政清明的汉宣帝年间,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才终于将这部卷帙(zhì)浩繁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此时司马迁已经去世多年了。
司马迁的《史记》有正本与副本两种,按《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说法,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所谓副本,留存在东汉朝廷的天禄阁或石渠阁,官方所见到的就是这个副本。
2、《史记》命名
《史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91年,原本并没有书名。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经让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阅览,东方朔极为赞赏,就在书上加上了“太史公”三字:其中“太史”是当时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合起来表明此书的作者。后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记录这部书时,改为《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又简称为《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后来人们将《太史公记》简略称为《史记》。
3、《史记》内容简介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其他二十三史也采用纪传体这一写作手法。所谓纪传体,指的就是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这是司马迁在总结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比较全面且实用的史书编纂格式。
《史记》记载了西汉之前贯穿中华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年),叙述了中国长达余年的历史。全书对先秦部分叙述较为简略,对秦汉部分较为详细,所述秦国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史记》全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全书共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本纪”是帝王的传记,按年月记载帝王生平的重大事件和政绩言行,是全书的第一部分。由于帝王是统领国家大事的最高领袖,所以其传记称为本纪,意思是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固定的纲纪。因此,这部分也是全书的提纲。在本纪中,司马迁对时代逾久远的帝王叙述越简略,时代越近的越详细,这也是为什么本书,简于先秦、详于秦汉的原因。本纪由黄帝开始,是由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公认始祖。而项羽虽没有做过皇帝,也被列入本纪,一方面是由于秦汉改朝换代之间的几年里,“政由羽出”,另一方面是推崇其人格。
“世家”是诸侯传记,主要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以及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事迹。由于诸侯开国承家,随后子孙世袭,所以他们的传记称为世家。较为特殊的是,孔子和陈涉,都被司马迁列入世家,是两个特例。孔子尽管并非王侯,却是传承整理三代文化的一代宗师,加上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罢黜(chù)百家”。孔子正是儒学的创始人,将其列入世家,也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真实状况。而陈涉,不仅是率先起义反秦的实际领导者,而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身份起兵反抗暴政的第一人,而亡秦的各诸侯也多数是他册封的。司马迁将其列入世家,使得他的功业与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将他描述成撼动暴秦统治、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反映了司马迁非常进步的历史观念。
“列传”是帝王、诸侯以外的其他重要人物的传记。无论是哪一本纪传体史书,“列传”的篇幅都是最长的。列传分单传、合传、类传,单传即一人一传,合传有二人及二人以上的,类传是以类别作为标准,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纳到一个传内。司马迁还将当时我国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活动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录下来,如:《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这些为现代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
“表”主要是以表格的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事件,以简洁的方式表达繁杂的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浏览、检索。
“书”主要记述历代的朝章国典,以表明古今制度的发展,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礼乐制度、社会经济、天文兵律、河渠地理等方方面面,每一篇“书”都犹如一部专史。后来班固的《汉书》改书为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史记》的精华在其纪传部分,如《项羽本纪》、《商君列传》、《魏公子列传》、《陈涉世家》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即使现在的读者阅来,仍能感受到《史记》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史记》之后的历代正史,大多由朝廷主持、依照君主的意志予以编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尽管在朝廷中担任史官,但《史记》并没有顺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传,汉武帝读过《史记》后,对其中的几篇极为愤怒,下令进行删改。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对朝廷提出批评,这是统治者所无法忍受的。朝廷对《史记》既很憎恨,又很重视,秘不示人,阅读者仅限于朝廷上层很少一部分人。甚至有传言说,流传的官方版本都是经过删改补写的版本,司马迁原稿里的文字仅保留了十多万字。
《史记》取材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以及国家的文书档案,加上司马迁自己实地调查获得的材料,都是撰写《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认真分析与选择,摒弃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无法证实的问题,或者采用怀疑的态度,或者记载了多种不同说法。正是由于取材广泛,加上作者司马迁修史态度严肃认真,因而《史记》记事翔实,内容极为丰富。
《史记》除了在历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我国古代文化表述方式建立了不朽的丰碑。正是因为《史记》具有如此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历来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近代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先生更是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史记》对历史学的贡献及特点
一是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司马迁创造性地将这五种体裁综合应用,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统一体系。这种纪传体史书的写法由司马迁首创。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内容广泛,灵活性高,又能准确反映等级关系,因而被此后的历代官修史书普遍沿用,成为最常见的史书编撰形式。
二是开创了收录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领域史料的综合纂史方法。
《史记》是首部规模宏大、横贯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司马迁是第一个专门撰写经济史文章的史学家,如:《平淮书》、《货殖列传》等;他又是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的史家,如:《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创造性地为地位卑微者列传,如:《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首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包容到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从而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打开了史书编撰的新纪元,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飞跃性发展。
三是秉承了“录史唯实”的原则,延续了秉笔直书的宝贵传统。
《史记》明确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错误做法。司马迁遵照史实予以记录,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真实情况撰写史书。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大英雄,尽管项羽站在汉王朝的对立面,他还是以极为肯定的态度记录下项羽的伟大功绩。将项羽列入本纪,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单纯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巨大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法家以及秦王朝的暴政,司马迁是愤恨和反对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恨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以及秦代统一中国的巨大历史作业,他都予以了充分肯定。
当时在位的是景帝之子汉武帝,在记述景帝的事迹时,尽管他心存敬畏,唯恐言多有失,招致杀身之祸。虽然没有直接揭露景帝之失,但还是在其他篇目中对景帝在用人方面持批评态度。如在《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载景帝贬斥打压功臣周亚夫,导致其含冤绝食而死;在《袁盎晁错列传》中富有远见、为朝廷的利益不断出谋划策的晁错,最后却成为景帝平息七王之乱的牺牲品。司马迁没有因为景帝的功业而忽略其过失,对其错误举动,还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如在《孝景本纪》末尾赞扬其功绩时,特别提及七国之乱一事,表面上指责晁错削藩操之过急,实际上暗地讽刺景帝审时不明、策划不周。
《史记》非常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反对天命史观。强调人是历史的核心。因此,他在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注意为社会上的各色人等立传,特别是将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将相同等的地位列入世家尤为难得。
司马迁也极为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当中的作用,将经济状况与政治层面的治乱兴衰紧密联系到一起。他还尤为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鉴,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创造性贡献,带有进步意义的史学思想,以及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得《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四是《史记》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学色彩,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历来受到文学界的称颂与赞誉,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
在《史记》这座宝库中,不但能看到历史上那些煊(xu?n)赫一时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见到妙计迭出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奋不顾身的刺客、一诺千金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富商巨贾的风采。还有医卜、俳(pái)优等诸多人物的生动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深处的启迪。比如:对孔子,在记录故事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特征描写,全面展现孔子的形象与多层面的精神风貌。司马迁对孔子的向往与敬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又如:《商君列传》记载的是商鞅的史实,但同时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尤其是适当的小说要素,更为本书添光增彩。司马迁运用了夸张、对比、对偶、排比、描写等多种文学手法,分析道理透彻、深刻,语言生动、形象,使得所描写的人物越发丰满、灵动、传神,而又不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商君最终逃难的细节描写,采用了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误会法”,运用误会,产生矛盾,最终引发戏剧性的效果。这样的细节不仅无损于历史的真实性,而且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本质越发鲜明、突出,从而给人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的印象。再如:《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通篇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场面波澜壮阔,脉络清晰,语言生动。在刻画项羽性格方面,运用了很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年寥寥几笔带过,巨鹿之战从侧面描写,写诸侯的观望、恐惧乃至畏服,烘托了项羽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后面又对几处重点场景,工笔细描。鸿门宴的极力铺排,被围垓下的悲剧渲染,乌江自刎的悲壮豪气,有血有肉,有言有情,情景交融。
5、《史记》的缺憾
尽管有着诸多的优点,但由于作者司马迁毕竟身处在那个时代,因而《史记》或多或少受一些神秘思想的影响,如:天命论、灾异说、历史循环论等。在《六国年序表》论述秦兼并天下的原因时,认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在《高祖本纪》中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认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里,记录很多特殊自然天象时,时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人事导致灾异的神秘主义思想。这些都说明了,《史记》依旧受到“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6、总结
《史记》作为世上第一部传记文学,具有世界意义。古希腊的普鲁塔克,被称为“世界传记之王”,而司马迁的《史记》比普鲁塔克的《列传》(今天又称《希腊罗马名人传》)还要早近两个世纪。
《史记》不管是在中国史学界还是在中国文学史,都堪称一座丰碑。除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等,都有着广泛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后世的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类人物形象,有很多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变而来;很多小说、戏剧,也取材于《史记》,例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等。
《史记》开创了史学著作的多种先河,也堪称是脍炙人口的文学宝库。史记的平民立场也是它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之前的史书,大多是王侯的发家史、光荣史、太平史。而《史记》以平民的立场、平民的视角及平民的情感去看待历史、撰写历史、评说历史,换历史以本来面目,第一次为那些出身贫寒的人以公正的评价。《史记》所透露出来的民间精神,成为千古流传、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史记》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一是首创通史杰出体裁,二是确立史学独特地位,三是建立史传文学传统。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