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中秋帖:周原问鼎
引言
己亥盛世,政通人和。
普天同庆,翰墨咏歌。
国展设擂,陈仓面试。
同台献艺,八百进士。
群贤毕至,继往开来。
吴门俊彦,游目聘怀。
寻宗问鼎,弘道养正。
二十四将,八面生风。
精英登场,众目聚睽。
每日一帖,各尽其美。
形其忧乐,达其性情。
有我无我,烂漫天成。
桃园争艳,沧浪翘首。
颠张醉草,衡山领袖。
妙造自然,江左风流。
文化自信,更上层楼。
删繁就简,溯源追根。
学术引领,教育为本。
艺文兼备,养吾东吴。
美美与共,斯乃通途。
一、古来钟鼎盛
岁末,苏州博物馆的年度大展“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甫一启幕,便引得众多海内外学者和爱好者急急来赴这场“一期一会”。
吴人风雅。自元代顾阿瑛承南渡遗风,蓄鼎存彝,结社玉山,吴地始盛收藏,故袁宏道说:“士大夫宝玩欣赏,与诗画并重”(袁宏道《瓶花斋杂录》)。递至清季,郡中望族如“烟云四合”的顾氏、“梅景传家”的吴氏、“攀古奕世”的“贵潘”、“须静观止”的“富潘”对法书丹青、秦碑汉碣、鼎彝尊罍,以至文房清供的蒐集与鉴赏,蔚然成风。吴地“古来钟鼎盛”,其中最著者当推潘祖荫所藏大盂鼎、大克鼎,愙斋吴大澂所蓄愙鼎,这些重器既代表了传统文人的趣味,也熔铸了苏州城市文化的精神。如同因缘际会,三件鸿宝皆出自关中旧邑宝鸡、岐山、扶风一带,这也为吴门书道考察团关中访学平添了寻根问道的深义。
二、功在鼎彝中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三千余年前,泰伯、仲雍贤昆仲“至德三让”,从陕西岐山山水迢递、克难南奔,从此断发文身,以启勾吴。孔子曾评:“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仲雍奔吴的“让国至德”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进精神为吴地文化注入了“功在鼎彝中”的健硕精神因子。若对当下“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回溯,都能在“至德无名”“三让高踪”的勾吴文明中找到承传千年的基因。吴门书道考察团关中访学亦可看作精神向度的“寻根溯源”。
三、扛鼎笔如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绵》作为周王畿内乐调作品和周人的开国史诗,在中国文化史和三代思想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把这首诗以先秦大篆书写成巨幅长卷,会有怎样的震撼?。
年7月13日,苏州籍当代著名书法家、文化学者、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的扛鼎巨制大篆《诗经·大雅·绵》(作品纵厘米,横厘米,全文字)无偿捐赠、永久珍藏于宝鸡市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扛鼎笔如椽”,言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涵养和高超的书法造诣精心创作出的鸿篇巨制,因其书艺之高妙,发愿之弘远,令观者震撼、学者动容。“我终于成宝鸡人了!”活动现场,言恭达深情地说:“宝鸡是一方经典之地、神圣之地,这里散发出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光芒,让中国人自豪和奋发,也让书法文化工作者追梦到今宵。此次能为宝鸡捐赠作品,感到格外荣幸。在书写《诗经·大雅·绵》时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感慨,这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感谢经典、感谢宝鸡。”
四、期君调鼎鼐
近来风靡舞台的苏剧《国鼎魂》根据吴门潘氏捐鼎的真实故事改编,以潘府一族保鼎、护鼎、捐鼎为主要素材,将中华民族护卫国家千年文脉之群体精神,集于剧中女主角潘达于一身,描绘展示华夏子孙对文化筑国的坚定信仰,谱写一曲为国护宝、九死不悔的“时代正气歌”。
上海图书馆特藏部藏本,有名家题跋(吴昌硕、朱彊邨等)
翁同龢题跋本
吴门书道考察团一行在肩负国展现场面试的重任之余,专程赴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问鼎寻道”,自觉地肩负起以“国鼎魂”和“书道梦”为表徵的宏大文化使命和深沉责任担当。何为书道?技法之外,更重养性、灵悟之道。历代吴门书家十分注重艺术造诣、人格魅力的综合锤炼,将书法艺术理解为一种陶冶性情的手段,以此幽寻、体味人生意义。”“期君调鼎鼐”,“书道”二字作为吴门书法自古而今的追求与特征,还将不断丰厚其内涵。
五、问鼎竞雄图
苏州文运昌盛,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以五十一位状元之数名副其实地独占中国城市古代科举状元榜魁首。以至于“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苏州才子汪琬曾在词馆对同僚戏言:“苏产绝少,一为梨园子弟,另一便是状元。”(钮琇《觚賸续编》卷四)现藏苏州博物馆的《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吴湖帆旧藏)集藏清代状元所书扇面七十二把,始于清代头科状元傅以渐,终于末科状元刘春霖,生动勾摹出吴下俊彦辈出、佳士荟萃之状。选址于潘世恩“状元府”的苏州状元博物馆通过展陈古代状元的生活方式、文化趣向等,来表现状元文化的精神价值。状元是苏州古城特殊的文化遗产,也是这座历史名城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向标。
独特的状元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涵育了苏州书法人“崇文创优”的品格。“问鼎竞雄图”,在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