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背负了千载骂名,赵国的平原君并不是个

关于赵国的平原君,历史上的评价真的是颇多微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利令智昏”的故事。

“利令智昏”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大意是说:平原君听信了冯亭的“邪说”,劝赵王接受了韩国的上党郡,结果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士兵,都城邯郸也几乎被攻破。事实真的如此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年,秦国的大将武安君白起攻占了韩国的野王邑,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无奈之下,韩国派遣阳城君去秦国谢罪,准备割让上党之地请和。但当时的上党太守反对这样做,韩桓惠王就革除了他的职务,派冯亭去接替他的位置。

秦武安君白起画像

冯亭接任上党太守后,与手下谋划:“上党与韩国的联系已经被切断,秦军一定会来进攻,而我们韩国已经无力救援。与其白白丢掉上党,还不如把上党送给赵国。这样我们韩国虽然失去了上党,但却能换来韩国的长治久安。赵国一定会欣然接受上党郡,而秦国就会迁怒赵国,并且进攻赵国。赵国要对抗秦国,就会和韩国结成联盟。这样,就可以确保韩国的利益。”冯亭的这番策略,得到了属下的钦佩和赞同。于是,冯亭果断地派出使者,向赵王送上归顺的请求。赵孝成王一听,竟然有这样的美事,非常高兴。他和大臣们商量,怎么接收上党郡才好?

电视剧中的赵孝成王

大臣赵豹反对接受上党,他认为这是韩国企图转嫁战祸的阴谋,赵国要是收了上党郡,一定会导致秦军进攻赵国。赵王拿不定主意,就问平原君赵胜的意见。赵胜极力赞成接受上党的建议,于是赵王就派遣赵胜前去接收,上党的十七座城池就这样归属了赵国。

电视剧中的平原君赵胜

此后,秦国和赵国果然因为上党郡的归属问题发生了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赵国到底应不应该接受上党郡?平原君赵胜是不是听信了冯亭的“邪说”呢?

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赵国的做法,确实有“祸水东引”的意图,但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赵国君臣无论看破冯亭的用心与否,都一定会接受上党郡。

上党郡号称“天下之脊”,它“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这里自古就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关于上党的重要性,荀子曾说过:“韩之上党地方数百里,而趋赵,赵不能凝之,故秦夺之。”所以,对于上党这样一处,于赵国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赵国是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平原君赵胜在赵国为相,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极力赞同接受上党郡。

上党地区形势图

而这时的秦国早就有了并吞天下之心,通过运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也已经成就了并吞天下之势,无论赵国接受上党与否,秦国为了扫平六国,也一定会进攻赵国的。所以,长平之战爆发的责任,不在于平原君赵胜主张接受上党郡。

秦相范雎塑像

后来,当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打败赵军,进而围攻赵国首都邯郸的时候。平原君赵胜心急如焚,对外他积极向各国求取援军,对内则组织了包括家庭成员在内的多人敢死队,准备在邯郸与秦军决一死战。通过他的这些表现,可见其保家卫国之心有多么迫切。

赵国古都——邯郸

司马迁认为平原君因为收上党之小利而招受长平失利之大辱,于是断言其“利令智昏”实在有点牵强。就像《史记集解》中引述谯周的话说:“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何怨平原受冯亭哉?”由此可见,平原君赵胜并非“利令智昏”之辈。千年以来的误会,也该消解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