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史记 >> 史记知识 >> 法家名士申不害

法家名士申不害

文图:仲伟

公元前年至前年,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韩昭侯在位的时期。尽管是七雄之一,但在诸雄中韩国是相对弱小的。韩国的地理位置被楚、魏、秦、赵等强国包围,韩昭侯为了在夹缝中生存,一方面主动向外扩张,吞并邻国、蚕食东周,另一方面强化内政,加强国家治理。要强化内政往往就是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起到了强国的作用。变法当然需要人才,这个时候,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申不害。

1.申子其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

申不害(前年—前年),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东南)人。曾为郑国小吏,公元前年,韩国灭掉郑国,遂成为韩人,后来做了韩国的低级官员。韩昭侯从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卓越表现及其独到的见解,发现这位小吏原来是难得的治国人才,于是提拔申不害为相。

公元前年,申不害卒于韩都。

2.申不害之事——狡谲与私心

其一,前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惹火烧身,便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

随后,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之后,于是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

韩昭侯果然十分高兴,即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其二,申不害反对立法行私。认为国君既要掌握驾驭群臣的“术”,又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

《战国策》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

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

3.申不害政治思想——主刑名用术治

前年,韩昭侯提拔申不害为相,全权负责韩国的变法,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又载:“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刑名是古代法家的一种学派名称,即刑名之学,强调循名责实,强化上下关系,巩固统治。《汉书·元帝纪》:“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其注引刘向《别录》谓:“申子学号刑名。刑名者,以名责实,尊君卑臣,崇上抑下。”

申不害的哲学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申不害吸收并改造了道家的学说,他主张君主“无为”,就是不从事任何具体工作,只是不露声色地用“术”去驾驭臣子。

所谓“术”,据《韩非子·定法篇》讲,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就是说,君主要根据臣子的才能授以官职,并经常对他们进行督促和考核以决定奖惩。“术”本意是都邑中的道路,在这里是君主控制和使用群臣的策略手段。

禹州市学者黄舜语:“申不害是“术”治学说的祖宗,“术”是君主藏在心里驾驭臣子的办法”。他有个形象的比喻:隔着门缝看人,是越隐蔽越好。用这个比喻“术”十分形象。

4.申不害与韩国阳翟

申不害在禹州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和记录,主要原因是为韩昭侯相15年,而战国时期韩国以阳翟为都,《禹县志》有明确记载,如:“威烈王十八年,韩景侯都阳翟”、“烈王元年,韩灭郑,自阳翟徙都之”、“六年韩复迁都阳翟”。

无论是明朝嘉靖《钧州志》,清朝顺治《禹州志》、道光《禹州志》,亦或民国《禹县志》都对申不害有记载。如:嘉靖《钧州志》载“颍川,韩都。士有申子、韩非刻害余烈”;道光《禹州志》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民国《禹县志》载:“韩以申不害为相。不害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等等。

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作为法家的申子历史记载少之又少,甚至有“刻害余烈”之贬义词。这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决定的。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申不害出身卑微,而非贵族。另一个原因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

5.申不害的著述——《申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两篇,故名《申子》”。《汉书·艺文志》载《申子》六篇。据《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讲:“今民间所有上下二篇,中书六篇,皆合,二篇已备。”可见只是分法不同。该书已失传。

6.申子的历史评价

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治,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增强。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申不害重“术”的法治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

申不害与商鞅是同时代的人,两人才能不相上下,但是变法走了不同的路线,导致秦国能逐渐强大最后一统六国,而韩国只能强大十五年。申不害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首先要保证君主的强大,有“君主独裁论”。申不害变法过于侧重权术,终究无法使韩国像秦国一样,成为战国时期的一流强国。但是,它毕竟加强了君主集权。

太史公曰: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原於道德之意。

申子不害,了不起的人物,给你点个赞。

年5月15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