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振建
一《货殖列传》内容简介
-《史记》是中国史学的肇始。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史学价值,一个是文学价值。
--《史记》构成:十二个本纪记述帝王,三十个世家记候国,七十个列传记人物,还有十表八书,共计一百三十篇。
--《货殖列传》之货殖,就是殖货,殖就是升值。货殖这个词也不是司马迁自己编造的,在《论语》中就出现过。《论语.先进》记载过孔子的言论:“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大意是:颜回学问高深,但是很贫穷,端木赐挑战命运,去做生意,判断行情,屡屡得手挣钱。
--《货殖列传》的大体内容:第一,司马迁根据物产矿藏山川河流,把全国划分了几个地里经济区;第二,经商要结合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重视民情;第三,逐一介绍先秦和西汉当代的各个大富翁,并按照财富多寡进行排名,典型的司马迁版的富豪排名榜;第四,强调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简言之,《货殖列传》就是司马迁给商人立的传。这样的思想,越看越像是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和经济学家的洵洵高论。谁成想,这大手笔竟然出自两千年的一介寒儒。
----给商人立传,强调发展经济,更有甚者给富豪排名,这种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宣传越穷越光荣的年代,听起来尚且刺耳朵,遑论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封建王朝!
二《货殖列传》写作的专制政权背景
----从公元前年西周迁都洛阳称为东周,到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五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社会政治处于从奴隶制向地主封建制的转型平台阶段,军事上诸侯纷争战乱不断,思想上各种思潮学说甚嚣尘上,百家争鸣,莫衷一是。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尽管秦朝统治不过十几年,但它确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一直到清朝灭亡。诚如谭嗣同所言: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就统治思想而论,无论是秦朝韩非子的法家,汉初的黄老学说,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其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核心经济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中国社会,早在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时代,生产力提高,物质过剩,就产生了专门从事物物交换的奴隶,这是商人的雏形。西周末年,王室迁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随着王室后裔逐渐庞大,分封的诸侯国越来越多,中央王室权力地位下降,社会进入混乱无序的诸侯国战乱争霸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王室国有土地之外的私田开发急剧增加,奴隶制赖以生存的王室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瓦解。各个诸侯小国的私人财富迅速膨胀,物质极大丰富,国与国之间的物质交换,日渐兴盛。人们发现,被西周强制疏散到淮河流域的商朝部落深谙此道,所以就把专门从事物质交换而居中谋利的人称为商人。
----秦朝大一统之后,将法家思想尊为治国理念,推出了“抑商”政策,认为农业才是立国之本,将六国的商人手工业者,统统迁移到边远地区。加之,商人多年来积累的财富构成了帝国统治的威胁,打压商人箭在弦上。
----秦朝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贬低为末等之民和末业。商鞅变法,还对商贾实施“举以为收孥”的残酷打击。
----西汉初年,经济凋零,为恢复农业生产,推出了一系列重农抑商,休养生息的政策。“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西汉王朝对商人的打压没有停留在表面文章,还深入流通领域,直接干预。汉武帝征讨匈奴时,掌握大量财富的富豪“不佐国家之急”,拒绝给国家任何物资帮助,商人势力的膨胀引起了统治阶层的恐慌,政府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实行特殊商品专卖,“今意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将商人挤出主要获利区。后来经济稳定,对商人的限制稍微有点儿松动,但还是“市井之子仍不得仕宦为吏”。
----重农贱商,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大政方针。目的有二:第一,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商贾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减少从商人员的数量,保证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防止农民离开土地,成为流民,进而乱民,暴民,巩固社会统治基础。第二,限制商业活动,打击通过投机倒把破坏农业经济。避免商人财富的过度积累,威胁统治根本。
----在此背景下,司马迁宣传商人,鼓励商品经济,是何等的魄力和大胆,是何等远大的思想前瞻!
三人性的光辉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司马迁没有囿于非此即彼的定论评判,而是跳出圈外:无论是善,无论是恶,都要正确看待,正视其存在。他在《货殖列传》开篇就这样论述: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这段话主旨就是,物质追求,贪图享乐,沉迷声誉权势的荣耀,都是人的本能,天生就是这个样子。“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对金钱的追逐,是人的本性,不需要学习天然就会的。你苦口婆心用大公无私,舍生取义,先大家后小家等高大上的口辞去教化,根本不管用。那么统治者应该怎么对待老百姓的这种本性呢?司马迁在文中给出了答案:上策,因之,利导之;中策,教诲之,整齐之;下策,与之争。社会管理者要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利益,尊重每个个体的人格尊严,顺利引导公众服务社会,而不是强行颁布法令,违背群众百姓的民意,甚至与民争利。司马迁是在暗讽汉武帝对盐铁等厚利商品的专营,是同民争利。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允许私人企业经济的存在。
----司马迁尊重人性,顺应人心,只要不祸国殃民,做生意,在自己获利的同时也为国家做了贡献,岂不美哉。他说:“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息财富,就是增加财富的意思。不假冒伪劣,牛奶里不掺三聚氰胺,猪肉里不注水,只要合法经营,就必须大力提倡,国家不必限制。
----司马迁的这套理论,如果放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也会被扣上贪图资产阶级腐化生活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帽子,游街示众,戴高帽批斗,坐喷气式飞机。
----司马迁没有赞美人性的善,也没有斥责人性的恶,既没有羞于言利,也没有妄谈虚伪的“义利之辩”,这在已经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王朝是相当难能可贵的。非惟如此,司马迁还极其蔑视自命清高,只谈仁义道德,所谓“安贫乐道”的伪君子:“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你没有独处高山断岩奇士的节操,一直贫穷,却看不起努力赚钱的人,满口仁义道德,天天指手画脚,唱高调,你真不要脸!
----伟大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