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资治通鉴秦纪的感悟聪明反被聪

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921/4699279.html

常言道“读史明智”,我们闲来无事,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应该多读读历史书籍,开阔见识,增长知识,就如《荀子》“劝学篇”所写: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最近,我花了几天时间将小《资治通鉴》——《反经》读完后,又开始着手通读北宋司马光所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虽然很多历史情节都似曾相识,但是我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说,我读到《资治通鉴》中三篇“秦纪”的时候,心生这样的感悟:聪明反被聪明误,柔弱胜刚强,“天道”大于“人道”。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第一:强秦为什么快速灭亡?

至于这位历史问题,许多名人大家都激烈讨论过,我们可以先结合他们的意见,再根据自身感悟,继而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西汉文学家贾谊专门写了三篇文章《过秦论》上、中、下,分析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他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强秦快速灭亡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仁义道德缺失,武力霸道横行,各国诸侯都想称王称霸,其中尤其以军事实力强大秦国为主。而且,秦国君主大多贤明,能够重用人才,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就如“秦纪一”中荀子所说:秦国,百姓生计困窘,国家的刑罚却非常严酷,君王借此威势胁迫百姓出战,让他们隐蔽于险恶的地势,战胜了就给以奖赏,使他们对此习以为常,而战败了便处以刑罚,使他们为此受到箝制。这样一来,百姓要想从上面获得什么好处,除了与敌拼杀外,没有别的出路。功劳和赏赐成正比例增长,只要斩获五个甲士,即可役使乡里的五家,这就是秦国比其他国家强大稳固的原因。

战争年代,谁的实力强大,谁能重用人才,谁就更容易笑到最后,因此强秦到了秦始皇的时候能够顺利统一天下,就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但是,天道永远是大过人道的,人道是不可悖逆天道的。天道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如果人们在自身强大了后,还不懂得修德顺道,就会有大灾殃。秦朝就是如此,秦始皇打天下的时候“胜人者有力”,但是治理天下依然残暴不仁,因此违背了天道,自然要很快招致灭亡。

就如后世曾国藩所说:靠斗智斗力而得来的强胜,因为强胜而迅速兴旺,也会因为强胜而彻底惨败。

当初,六国诸侯的势力加起来,比秦国还厉害,但是他们不能齐心协力,因此最后被秦国一个个瓦解。这是秦国用强有力手腕“以暴制暴”的结果。

但是,秦朝统一天下后,继续使用暴虐的高压政策对待老百姓,大兴土木,法律严苛,奸臣当道,最终使得人们怨声载道。

秦始皇刚去世,秦二世胡亥继位,他的残暴不仁比始皇是有过而不及。

秦二世剧照

于是乎,被迁谪戍边的卒子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他们,老百姓担着干粮来支援他们。就这样,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也一齐起事,最终一起消灭了秦王朝。

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军,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弱小,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势力远不如当初的六国诸侯,直面秦朝的虎狼之师,但最终竟然战胜了强秦。

这不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那条“天道”——“柔弱胜刚强”吗?所以说,当人道不顺的时候,天道会暗中起主导作用,毕竟天道是大于人道的!

第二: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值得效仿吗?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站到历史舞台的最中心,终于统一六国,和卫国人吕不韦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根据史书记载,吕不韦极大可能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史记》和《资治通鉴》都记载:吕不韦娶了一位邯郸美女,与他同居,知道她已怀孕。一次,异人与吕不韦饮酒,见到这位美女,便想要来。吕不韦假装动怒,不久又将她献给了异人。这位女子怀孕一年后生下儿子,名叫嬴政。)

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之所以能够与秦始皇扯上关系,不得不提一个历史典故——奇货可居。(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秦国公子异人后,大喜,说道:“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

可见,吕不韦是个精明的商人,他不仅懂得投资货物,还懂得风险投资——投资人,而且他最后大获成功——当了十几年的秦国宰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家有奴仆万人,被秦始皇称为“仲父”,还经常与秦太后私通,等等。

吕不韦真可谓是“一本万利”,因为一次成功的投资,使得自己得到了十几年持续不断的丰厚回报。于是乎,很多人读完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也想效仿他那样投资人才。

吕不韦剧照

但是,吕不韦的“奇货可居”,真的值得我们现代人效仿吗?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看看吕不韦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结果,也就一目了然。

先看吕不韦的动机:

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才去帮助异人;他深知扶持拥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在未来获利无数倍。

吕不韦拜访异人,说道:“我能光大您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回复道:“我的门庭要等待您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

可见,吕不韦施恩的目的是为了贪图更大的回报,所以他做好事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再看吕不韦的结局:

嬴政虽然年龄小,但是把吕不韦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心中记着一笔账。特别是秦始皇天生野心很大,对权力的渴望也极其大,而相国吕不韦多年独揽大权、把持朝政,是嬴政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嬴政对他欲铲除之而后快。

秦王政九年(前年),秦王嬴政举行成年加冠礼,同时佩带宝剑。成人礼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之前因为嬴政年幼,一切国家大事都由文信侯吕不韦决定;但是现在嬴政加冠后,代表他可以慢慢掌握实权,处理国家大事。

掌权后,秦王嬴政首先彻查嫪毐和太后私通的事情,还发现此事牵连到了相国吕不韦。但因为吕不韦事奉先王功劳卓著,嬴政不忍心将他杀死,只是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让他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国河南洛阳去。

吕不韦虽然从秦国相位上退了下来,但是他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导致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纷纷前往看望他,吕不韦门前的车马络绎不绝。

这种情况让刚刚掌权的嬴政继位非常不安,他担心吕不韦会生出什么变故,便写信批评吕不韦:“您为秦国立下了什么功劳呢?秦国封您在河南,享用十万户封地的收入?您与秦国有什么亲近关系?而要称您为‘仲父’?您还是携家属迁往蜀地居住吧!”

吕不韦深知自己已经功高震主,遭到了秦王的猜忌,被迫害是早晚的事情,于是自饮毒酒而死。

吕不韦剧照

十几年来,嬴政虽然一直嘴上叫吕不韦“仲父”,但心里知道吕不韦与母亲赵姬私通的事情,因此对吕不韦非常痛恨。

吕不韦死后,嬴政还不解恨,下令道:吕不韦的舍人凡参加了哭吊的,一律驱逐、迁徙出境;并说:“从今以后崐,操持国家政事的人凡像、吕不韦一样yín乱无道的,将其家族的所有财产没收入官,照此办理!”

如此看来,吕不韦的那边风险投资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他是不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逼死了呢?

其实,这都是他自作自受,正如古人所说“祸福无门,为人自召”。吕不韦刚开始就居心不良,以帮人的名义为自己谋福利,等到他人羽翼丰满后,自然也不会有真正的感激之情,被人抛弃,遭受忘恩负义的灾祸,这也是必然的!

就如《资治通鉴》中所写:有人问“吕不韦他聪明吗?拿人做货物,进行交易。”回答说:“谁说吕不韦是聪明人啊!他用封国换取了宗族的灭亡。吕不韦这个偷东西的人是穿墙行窃的奸雄啊!穿墙行窃的,我见过担负斗石之量,没见过窃取洛阳的。”

第三:战国四公子“名不副实”

人们一提起战国时期,除了想到各国诸侯以及名将外,还会想到名气很大的“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为什么这四人的名气如此之大,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诸侯君主?

就是因为这四人以贵族的身份礼贤下士,广招宾客,搜罗天下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好来对抗强秦,还让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养士之风。

但是,这四人真的是名实相符,真的是一心为了国家吗?

我们先来看看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他食客数千人,包括许多逃亡的犯人,甚至是鸡鸣狗盗之徒,而且不论贫富贵贱,他都来者不拒。

他虽然是齐国的公子,但他先是担任秦相,又担任齐相,接着任魏相,最后居住在薛地,中立于诸侯。田文去世后,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随即齐、魏两国联合共同灭掉了薛邑,致使田文绝嗣无后。

再来看看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他“窃符救赵”的故事很是出名,看起来是大义凛然,实则是自私的小仁义。

魏公子信陵君偷了国家的兵符,假借国王的命令出动三军,帮助赵国的平原君打退了敌人,为平原君救了急,然而他们却都背弃了国家利益。朋友之间的情义是成全了,但是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大节却废弃了。所以说,魏无忌这样做,对赵国虽然有功,对魏国却有害无益,而且是为了私人情义给自己贴金罢了。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深得楚王赏识,担任楚国的相国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相国,实际上却已相当于国君。他见楚王没有生育子嗣,把自己已经怀孕的小妾送给楚王,好让自己的儿子顺利当上太子。

可惜天算不如人算,楚王刚去世,太子的舅舅李园便派人将春申君黄歇刺杀,并派人把春申君的家人全部捕获杀了,然后拥立太子登基,自己把持朝纲。

春申君黄歇自以为很聪明,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谋。

至于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他比其他三公子稍微好点,但是从他“杀妻”和“抗税”的历史典故,也可以看出其人品不怎么样。

扬雄在《法言》说:“有人问,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是否有益于国家呢?”回答是:“国君不理政事,奸臣窃取了国家权力,他们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啊!”

可见,纵使战国四公子的名气很大,权力也很大,但他们只不过是借助为君主分担忧愁的名义,窃取了国家大权,好来成就了自身的名和利。但是,善恶终有报,人在做天在看,“天道”终究是要大于“人道”,他们使用机诈权谋的结果依然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我最近读《资治通鉴》秦纪的些许感悟!第一:柔弱胜刚强,第二:聪明反被聪明误;第三:“天道”大于“人道”。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