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构思由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所创,他有意沿《春秋》等书的路子,“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但他刚开始修《史记》,就罹患重病,只得让司马迁完成其未竟之业。
服丧三年后,司马迁升为太史令,改完历法,就“绝宾客之知”进入到写作状态。好友李陵被俘打乱了他的宁静,司马迁在无旁证的情况下,贸然进言李陵是假降,加之平日“极言其短,及武帝过”。久积的矛盾让汉武帝怒不可歇,将他打入大牢,最终面对交赎金或接受宫刑时,司马迁因为贫穷只能忍辱负重选择宫刑。随着李陵的真降,使他成为狱吏重点虐待对象,“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见狱吏则头抢地”,其悲苦之状,让人不忍直视。
如果此时能给他带来一点慰藉的,那就是历史上那些历经磨难最终成功著书的人,文王被拘而演《周易》,仲尼尝尽困苦才写出《春秋》,史上名人遭遇成了支撑他活下去的精神粮食,所有的疼痛都可以用“述往事、思来者”来转移注意力。
如果肉体上的疼痛可以恢复,精神上的创伤却伴其终身,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被任命为中书令,而他心中酸痛反而更大,朝廷宦官令人不齿的案例比比皆是,卫灵公和宦官雍渠同乘一车,孔子在一旁羞耻无比,汉文帝和赵同子同车,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虽说被重新启用,基于史料司马迁看不到任何希望,以致精神恍惚,“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出狱四年后就这样被痛苦折磨致死。
幸运的是他完成了《史记》,用他的笔揭露了腐朽和丑恶,由他的笔写尽三千年是是非非,书中有他的“思垂空文以自见”,有他的愤慨和不满,但这部历经坎坷的书尽管作者大肆渲染武帝之过,尽管这部书被汉武帝狠狠地甩在地上,但最终这位把关者让他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