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殿
提到风姓,我们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金庸笔下风骨卓然的风清扬。可是风这一姓氏还有一个更大的名头——有一种说法认为,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
根据年版《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所载,风姓人数约占全国人口(年)的0.%,其中73%分布在湖北、湖南,而且历史悠久。
虽然在各种史料典籍中,确实可以看到风姓很早便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中,但是“最早”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本文将从史前传说、甲骨文考证、史籍记载等方面,提出一点点疑问,并尝试寻找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风姓起源。
常见说法——缺乏严谨性,说服力不强
按照流行的两种说法:
1、据《帝王世纪》、《竹书纪年》中记载,生活于距今七千年前的伏羲氏姓风,所以风是最早的姓氏。2、生活于距今一万年前的燧人氏姓风,所以风是最早的姓氏。
其实关于伏羲氏这些史前人物的姓氏,比《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甚至《左传》都要早的《三坟》中就已经有明确描述。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伏羲氏生活在文字出现前三千多年,燧人氏生活在文字出现前六千多年前。这些发生在文字出现之前数千年的故事,靠着人们的记忆和文化符号继承下来,其中的幻想与真实已经杂糅在一起。
等到文字出现并开始记录这些故事时,其中的真实性已经无法保障。如果没有考古发现的佐证,仅以此作为风姓是最早姓氏的依据,似乎缺乏严谨性。
而且,如果仔细考证上述两种说法,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
1、《竹书纪年》
这本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史书,其实早已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遗失,那么此处的《竹书纪年》是怎么回事呢?
竹简,写于竹片上的文献《竹书纪年》原版于西晋时期被发现,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方史书,记载了公元前年之前夏、商至东周史事。因为写在竹简上、按年代记载历史,于是被称为《竹书》或《纪年》,后合成《竹书纪年》。现在一般称为“古本《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最迟在北宋年间已散失,原因不明。
南宋时期社会上出现完整版《竹书纪年》。虽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是经考证、辨别最终被认为是伪本,且这一观点被很多国内学者认可。为区别原版一般称为“今版《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
根据《史记》等书对原版《竹书纪年》引用的字句整理汇编而成的、部分还原原版面貌的汇编《古本竹书纪年》,还有比如著名学者王国维、范祥雍先生等人的研究文献。
范祥雍先生所著研究文献
笔者查阅了汇编《古本竹书纪年》及王国维先生所著《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先生所著《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但在其中均没有发现“风”姓来源的相关说法。
那么是不是南宋时期出现的《今本竹书纪年》中有相关叙述呢?笔者又查阅了王国维先生所著《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上、下两卷,也没有发现相关说法。
这其中可能有笔者的疏漏,又或者在其它版本中有所涉及,还请知道的朋友指出。
2、《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的成书时间比《竹书纪年》晚了五百多年,为西晋时期皇甫谧所做,是重要的史学研究典籍。但是在内容严谨性上被部分学者质疑,书中所载多处地理位置被现代考古学证伪。
司马光曾从事《帝王世纪》的研究工作,编撰《帝王世纪繤要》一书
网络流传在《帝王世纪》中有“伏羲氏,风姓也”的记载。笔者查阅史料,发现网络流传的版本与原文有出入:
太昊帝庖犧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
原文这里记载的是“太昊帝庖犧氏”,并非网络流传的“伏羲氏”。只是“庖犧氏”与“伏羲氏”所生活的时代相差不远而且是同源部落,所以在汉朝以后一般合并为同义。
3、燧人氏
燧人氏生活在距今一万年前,商周史籍中对燧人氏均有记载,但内容集中在燧人氏受神鸟“凤”的启发发明转木取火术的故事上。
万古一帝,天皇燧人氏如果以传说为依据,这里有一个更加合理的版本:
燧人氏受神鸟“凤”的启发,发明转木取火术,恩德施于万世。于是燧人氏取神鸟“凤”作为姓。但是在当时“凤”是可以借以指“风”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存在“风”和“凤”两个字,但是卜辞中的“风”均被“凤”代替。《甲骨文字典》中对“凤”的解释有两种含义:1、当时的一种神鸟。2、借指风。故事的内容大概可以写成:燧人氏取“凤”作为姓。但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凤”与“风”两字逐渐分化、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字,“凤”专指神鸟名。所以燧人氏的姓氏就在数千年的口口相传中慢慢变成了“风”。
只是这个更加合理的版本告诉我们,燧人氏本来的姓氏可能是凤,而不是风。
真实的文字记录——最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风姓
相对于史前的故事,文字出现以后的官方史料中确切记载的人物与事件,似乎更加可信。
1、周朝的史料
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春秋》中,就曾多次提及风姓人物。
《左传》记载闵公二年(公元前年):
成风闻成季之繇,乃事之,而属僖公焉,故成季立之。
这里的成风,是鲁庄公的妾,鲁僖公的母亲,姓风,号成风。她是《左传》中真实记载的最早的风姓人物。但是在《左传》中她并不是风姓的源头。
《左传》记载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年):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皞、济而修祀,纾祸也。
这里提到了“任、宿、须句、颛臾”四个国家都是风姓国家,鲁僖公的母亲成风就是来自于须句国。所以在《左传》中,风姓早已存在,甚至已经发展成国姓。
可惜的是任、宿、颛臾三个国家仅在《左传》中出现这一次,其后再没出现过。须句国在《左传》中又出现过两次:
二十二年春,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礼也。七年春,公伐邾。间晋难也。三月甲戌,取须句,置文公子焉,非礼也。
这两次分别发生在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鲁文公七年(公元前年),在时间上均晚于首次出现的公元前年。
至此,虽然我们无法判断四个风姓国家的具体起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风这一姓氏在周朝已经存在,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鲁僖公的母亲成风。从四个风姓国家的存在来看,风这一姓氏在扎周朝分布范围广、人数众多。
所以风姓的起源应该在周朝早期的西周时期,甚至更早的商朝。
2、甲骨文中的“風”
比周朝更早的商朝中,有没有风姓的记载呢?
在殷墟发现的大量甲骨文中,确实有“風”的存在。
“風”的部分写法
但是根据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一书,此“風”并没有姓氏的含义。因此关于风姓最早的确切记录,还是在周朝时期。
3、比甲骨文更早的图画式文化符号
燧人氏及其以后的史前文化中,确实形成了很多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符号,它们是文字的前身。
大汶口图画式文化符号
这种文化符号往往并不是指某一个“字”,它们表达的含义比一个字要多很多。具目前笔者掌握的情况,其中也没有传达风姓起源的信息。
写在最后
虽然我对史前传说作为证据的方式提出了一点点质疑,但是并不是否认这些传说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相反,正是这些传说的存在,让人们大概了解了史前文化的灿烂。
关于确切记录的最早的风姓人物、在史料当中风姓可能的起源时间,都是我在业余文史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个人意见。作为非科班出身的文史爱好者,其中必然有很多疏漏和偏驳,还请朋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