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每谈起中国历史,两座丰碑不可忽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以及被顾炎武尊崇为“后世不可无之书”的《资治通鉴》。这两部力作并列为中国古代史家的绝笔。
《史记》开创纪传体,横跨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记录了多年的历史。而《资治通鉴》则从公元前年东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一直延续至公元年后周显德六年,涵盖年历史,成为历代帝王培养继承人的通识教材。
然而,在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尽管很多内容源于《史记》,却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大幅删减。特别是《资治通鉴》的开篇,三家分晋的故事主要素材取自《史记-赵世家》,但司马光却删减了近九成的内容。这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何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第一篇中删除了《史记》的如此大部分内容呢?
首先,我们回顾《史记》中对赵国崛起及三家分晋的神秘描写。在赵简子生病时,神医扁鹊的预言、梦境中与上帝亲密互动,以及相士姑布子卿对赵简子选择继承人的神秘解读,构成了一幅神奇的画卷。
然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删去了《史记》中关于三家分晋时赵国的大部分神秘内容。为此,有两个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第一个原因在于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儒家尚未达到独尊地位,他并未受到儒家观念的束缚。此外,司马迁对赵氏家族抱有好感,将赵无恤的经历塑造成一个底层少年逆袭上流社会的成功故事。然而,到了宋代,儒家理学观念深入人心,对于晋国的国君而言,赵无恤作为臣子身份参与瓜分晋国便成了大逆不道。
第二个原因是《史记》中的神秘描写在西汉年间或许尚属正常,但到了东汉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无神论观念崭露头角。至宋代,儒家的标杆已确立,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成为主流。同时,司马光意识到《史记》对“三家分晋”行为的洗白与政治错误,因此果断清除了这些记载。
司马光以“三家分晋”为《资治通鉴》的开端,并非为了让读者学习赵无恤的分裂行为,而是要读者汲取晋国公族、智家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删减,旨在强调历史的教育意义,而非神秘的怪力乱神。
通过这样的删改,司马光保留了历史教训,不让神秘元素掩盖真实的历史经过。《资治通鉴》成为一部更符合当时儒家价值观的史书,带给后人更明晰、更接地气的历史认知。
总的来说,司马光之所以删除《史记》中关于三家分晋时赵国大部分内容,既是为了适应儒家主流观念,又是为了更直接地传递历史教训。在这一过程中,他以《资治通鉴》的开篇为切入点,引领读者探索历史的深邃之处。
《司马光笔下《资治通鉴》:解密史记被删9成内容的真相!》一文深入探讨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删减《史记》内容的原因,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这引人深思,涉及到历史书写与意识形态的交融,以及史学的发展与变迁。
首先,文章明确指出了两部巨著《史记》和《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学中的独特地位,强调了它们对于古代史家的重要性。通过提及鲁迅和顾炎武对这两部著作的赞誉,文中呈现了这两部著作作为史学巅峰的形象,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历史书写的壮丽画卷。
其次,文章对于《史记》中关于赵国神秘描写的具体展现,以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删减这些内容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剖析。这种神秘描写涉及到神医、梦境、相士的预言,构建了一个神秘而又具有戏剧性的历史场景。而删减的原因,则牵涉到时代背景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儒家观念的崛起,以及对赵无恤身份变化的不适应,使得司马光在书写历史时不得不进行删减,以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文章还深入分析了删减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儒家地位不显著,而到了宋代,儒家观念占主导地位,导致对赵无恤身份的解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是西汉年间的神秘描写在东汉时期已被质疑,到了宋代更是难以被儒家接受。这一深刻的分析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书写背后的文化脉络,以及司马光为何选择进行删减的复杂原因。
最后,文章强调了司马光删减的目的,即通过《资治通鉴》弘扬历史教训,强调晋国公族和智家的失败,而非被神秘元素所淹没。这一点使得司马光的删改显得更为合理,不仅符合当时的文化观念,同时也更有利于历史教育的深入传递。
总体而言,该文通过对《资治通鉴》删减史记内容的深入解析,不仅展现了中国历史学两部经典著作的辉煌,也呈现了历史书写与文化观念之间的复杂互动。文章的深度分析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历史认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史学的本质及其在社会演变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