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前文)
除此以外,这些取材于历史的戏剧在内容创作上往往是虚实结合,多有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在内容和情节上进行创新。虚实相生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史记》相关戏剧是剧作家以《史记》为本事来源而创作的历史剧,是对《史记》的相关内容进行文学创作后的的产物。作者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构思,在传承《史记》基本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在基础史事的基础上,又对简约的历史事实进行连缀、补充、发挥。
“赵氏孤儿”故事就有较大的代表性。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司马迁经过搜集、整理有关历史和传说,写成了令人荡气回肠的《赵世家·赵氏孤儿》,从此以后,“赵氏孤儿”故事不断被演绎,改编成各种戏剧。纪君祥《赵氏孤儿》取材于《史记·赵世家》,其故事情节、人物大致与《史记》相同,但增添和变动了许多情节,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突出了赵氏孤儿复仇的主题。从整个剧本看,作者把搜孤、救孤、保孤的故事上升到忠义与奸佞斗争的高度,通过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保孤、救孤的壮举,强化了忠义的色彩。作者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构思,使《赵氏孤儿》成为一部著名的悲剧。这样的创作可见作者创作的出色,而这样的文学创作,也使得相关戏剧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也因而受到了古今人们喜爱称赞。
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艺术,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教化色彩和目的。从作者角度说,许多作者来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除了为了创作一部新作品外,还常常在其中寄托着作者自身的精神与信念,体现着传统儒家士人的追求,并在创作中寄寓普通民众的理想愿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会具有并起到较高的教化作用。
例如,徐元的明传奇《八义记》,从古至今就有许多评论者认为,其在《史记·赵世家》、元杂剧《赵氏孤儿》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周坚替死”情节,使赵朔得以保全性命;以及公主被囚冷宫、后去守陵等情节。剧末,随着赵氏孤儿报仇雪恨,赵家夫妻父子大团圆,广大观众也“转愁成喜,破涕为欢”,观众在看完后得到了超凡脱俗、自由释解的快乐,而作者的创作宗旨也得以展现传播。这样的大团圆的和谐结局既体现了民众的期盼与社会流行所在,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忠良的推崇。
(参考文献:《史记》、《京剧剧目初探》、《两千年史记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