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名虞(一说姓虞),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因此,虞姬就成为了中华历史上大家家喻户晓的女性。但实际上,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的非常之少,甚至连本名、种族、出生地、生卒时间、与项羽相识的时间、与项羽相识的过程最终结局全都没有记载。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仅记载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来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有人推测“虞”是美人的名;二则推测“虞”是美人的姓。而“虞姬”则是后人对其的称呼,关于“姬”这个字,也有一定的说法,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则是“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虞姬的姬可以归为第二义,即美称。总而言之,人们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与“虞”字有关,而她的真实姓名,却成为了一个谜团。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汉高帝元年(前),被汉军围困垓下,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而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虞姬听后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随后,为了不再让项羽有牵挂,虞姬毅然拔剑自刎。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霸王别姬的故事,表现出了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无可奈何的悲凉,也表现出了虞姬的刚毅与坚贞不渝。这段故事,荡气回肠,感人肺腑,令人唏嘘,成为一段千古佳话。但实际上,这段故事却没有确切的历史可考。就拿虞姬与项羽相和,吟唱的那首《和垓下歌》来说吧,此诗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史记》、《汉书》都未见收载。唐代的张守节所著的《史记正义》则从《楚汉春秋》中加以引录。《楚汉春秋》为汉初陆贾所撰,但至唐犹异。所以说,那首凄切婉转的《和垓下歌》更有可能是后人美好的臆想。至于虞姬的结局,则更是无从考证。历史上最早记载“霸王别姬”这段故事的,应该是前文所提到的陆贾的《楚汉春秋》,但这本书在南宋之后就已然失传了,所以《楚汉春秋》中的记载我们无从得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可是我们翻开《史记》,司马迁并没有记载虞姬自杀身亡。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陆贾所著的《楚汉春秋》中,也没有记载此事。司马迁在著书时无从考证,也不能依照民间流传的故事去记载,所以就没有编入《史记》。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楚汉春秋》有记载了,但是太史公认为不符合实际,所以并未在《史记》中收录。前一种可能性较大。首先太史公司马迁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史学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他所秉承的信念。在这样坚定信念的指引下,不会随随便便就删去一段历史。其次,我们知道,太史公对项羽是非常推崇地,甚至将他列入了记述皇帝的“本纪”中。那么,这么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能体现项羽英雄柔肠的爱情,为什么不被记述呢?因此,第二种原因的真实性就比较小了。那么也就是说,陆贾在作《楚汉春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亡。陆贾约生于秦王政七年(前),约卒于汉文帝前元七年(前),他生活的年代离那段历史比司马迁更近。所以,如果他没有这么写,那么只能有一个推断,即虞姬并没有自杀。那么虞姬是否有勇气自杀,就成了一个伪命题。如果虞姬没有自杀,那么她又去了哪里呢?这我们都不得而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她存在过,在项羽由意气风发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她作为一个身边人见证了这一切。时至今日,虞姬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而是在一次次的艺术创作中变为了一种形象。她象征着一种忠贞不渝的爱情,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一种能以命相随的红颜知己的美好形象。《霸王别姬》一次次的唱响,也是对虞姬一次次的哀悼;喝彩声一次次地响起,就是后人对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次次的感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