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建读史记41汉武帝之子

汉武帝刘彻这样一位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千古一帝,却有着一群并不英武而且短命的儿子,这可能是所有人都没有料想到的。难道果如鄂东民间俗语所说的那样:发一代垮一代?又或如民间所说的那般,因汉武帝太强势,生命力过于强盛(享年70岁、在位54年)而克了其子们的性命?造化弄人,虎父生犬子,令人唏嘘。汉武帝雕像汉武帝有六个儿子。嫡长子刘据,是刘彻和卫子夫所生,于元狩元年(前年)夏立为皇太子。刘据为人宽厚,但因在巫蛊之祸中奋起反抗诛杀江充等人,被汉武帝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后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刘据宽厚爱人,可堪大任,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陷害;对他的死,老来一时糊涂的刘彻是负有责任的。汉昭帝刘弗陵,是刘彻最小的儿子,是刘彻和赵婕妤(钩弋夫人)所生,但不幸很短命,只活了21岁。刘彻与李夫人所生的儿子刘髆,被封为昌邑王,但不到20岁就夭折了。在《史记.三王世家》中,刘彻的另外三个儿子虽然是在同一天被封王,但都没有好结局:齐王刘闳中年早夭,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都因阴谋造反、被逼自杀,其封国皆被废除。刘髆、刘弗陵的早夭以及刘闳的中年早逝,令人叹息他们的生命力太孱弱,无力承担其使命。而刘旦、刘胥则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汉武帝逝后,汉昭帝首先让刘胥朝见,赐给他价值三千万的金银财宝及一百里土地;汉昭帝死后,汉宣帝又划出朝廷土地封给刘胥的四个儿子,并将他们都封为王侯。但是刘胥欲豁难填,竟与楚王私通谋反,但汉宣帝只诛杀了楚王,而对刘胥网开一面,但刘胥居然将谋反的心愿寄托于鬼神,最终自杀。燕王刘旦,在汉武帝末年就有争夺帝位野心,待父亲一死,就与齐王的儿子刘泽等人合谋叛乱,事情败露后,被汉昭帝以恩威并施的方式责问,但刘旦此后依然与左将军上官桀等人图谋不轨,最终被迫自杀。电视剧中的刘据在《史记.三王世家》中,是霍去病率先请求封刘闳、刘旦、刘胥为诸侯王的,但汉武帝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予以拒绝,最后才抵不过朝中文物重臣的劝谏才勉强答应封这三个儿子为王的。有人认为,在封儿子为王这件事上体现了汉武帝的高瞻远瞩。因为他对于汉高祖分封的诸侯王国很头疼,他是在采用主父偃推荐的“推恩令”后才将王国问题解决的,不想又因诸侯王国带来尾大不掉的问题。后来,刘旦、刘胥果然辜负了他的期望,这印证了汉武帝的远见卓识。或许如此,但我认为这也许是汉武帝精心安排的一次分封,有很大程度的作秀成分。为什么是霍去病最先发起请求?因为大司马霍去病其时最得宠,说不定他得到了汉武帝的授意,这种可能是完全有的。为什么汉武帝在群臣多次劝谏后“就范”?因为这是一种政治姿态和政治需要;这和历代诸多皇帝即位时的多次推辞作秀情形很相似,不得不令人怀疑。所以司马迁在文末说:古人有言曰“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故王者疆土建国,封立子弟,所以褒亲亲,序骨肉,尊先祖,贵支体,广同姓于天下也。是以形势强而王室安。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司马迁认为这种分封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不值得多说。他的这种语气更加坚定了我的判断。需要说明的是,褚少孙的补记也是一种功绩。褚少孙在司马迁此文后补记的一篇文字,使读者能知晓刘彻在同一天所封的三个儿子的最终结局。不然,后人何以知之?作者简介,阿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酷爱历史,著有历史随笔集《书生傻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