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
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
大战役是战争中的一种形式,它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最激烈的政治斗争。国家是政治斗争的平台。从战争的视角看,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黄帝草创国家,靠战争起家。国家的发展、壮大,依靠战争护航。《史记》所写“十二本纪”,年的王朝更替,无论是夏、商、周三代因积德累善而得天下,还是秦汉大一统以力取天下,均以战争为先导。尤其是历史的大变局,大战役必将伴随历史转折而发生,也可以说大战役催生历史转折。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所写古代年历史长河中催生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精彩淋漓。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积淀的历史思考有何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发人深思,值得探讨。
战国后期发生在公元前年的秦、赵长平之战,这是秦、赵两国拼尽全力的大战役,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达45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自此,东方六国再没有一国有能力单独对抗秦国,秦并六国的形势不可逆转。
因此,长平之战成了历史转折的大战役。从表面上看,这场大战役是秦、赵两国大决战,其实质是战国时代合纵与连横两大战略的大决战,卷入战争的共有五国,韩与赵是盟国,楚、魏救赵,也就是秦国为一方,韩、赵、楚、魏为一方,是连横与合纵的对决,历时8年整。长平之战只是决战的高峰,此役起于公元前年白起攻韩,止于公元前年秦兵解围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