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相信吗人,永远都有选择

《史记》是个事儿,

《史记》是个大事儿,

《史记》是个大难事儿。

等一下,别走,故事有点长,

听凯叔慢慢说……

01

这16个月,

我是挠着头过来的。

每一天都硝烟弥漫,心惊肉跳。

《史记》原文太难,怎么讲?

成百上千个名人,怎么选?

恢弘的历史架构,怎么搭?

繁杂的知识背景,怎么取舍?

这本身就是一个选择。

有人问我:你们已经有《凯叔讲历史》了,

为什么还一定要做《史记》?

《凯叔讲历史》是按照历史顺序讲的,

意在帮孩子建立中国历史的简单架构,

但《史记》不一样。

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开创了中国人记录历史的方式。

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的。

你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官修史书,

都不像中国这样。

中国的官修史书是从《史记》开始,

就变成了纪传体。

因为中国人相信,

人在历史脉络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信我们记录好一个一个历史关键人物的一生,

把这些人的一生串联起来,

就变成了鲜活的历史。

我们尊重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我们再往下挖,

每一个关键历史人物,

他是怎么在历史中起作用的?

是通过一个一个关键时刻的选择。

他的人生就是每一个选择串联起来的,

或精彩或不精彩,或黑暗或阳光。

换句话说,

整个历史也是通过这些人的选择串联起来的。

这些选择,

发生在几千年前,只是一瞬间,

却影响和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所以,给孩子讲《史记》,

我想着重讲讲「选择」。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在童年的时候,

自己做选择的机会太少了。

这和原来一家夫妻俩生七八个孩子,

是不一样的。

那时候孩子占用的平均资源少,

父母的平均精力也少,

所以自己做选择的空间就会比较大。

但当我们全家人,一家六口,

把目光都聚焦到一两个孩子身上的时候,

你会发现其实可供孩子用来成长的选择太少了,

甚至孩子出门穿什么衣服,报什么兴趣班,

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

等他进入青春期的时候,需要独立了,

因为之前没有做过什么选择,

没有见识过更多的选择,

可能就很难独立做选择,

甚至没有机会来验证这个选择的对错。

所以,给孩子讲讲那些历史人物的选择,

我认为非常有意义。

如果他见识过什么叫大选择,

体验过那样的心情,

将来面对生活的选择时,他不会慌。

02

给孩子讲《史记》,

和给成人讲《史记》不同。

因为目标不一样,

想在孩子心里种下的东西不一样,

表达的方式也自然不一样。

我给七岁以上的孩子讲《史记》,

要讲《史记》呈现的历史框架吗?

要讲《史记》这部作品本身有多恢弘吗?

不要。

比起《史记》本身,

我更希望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成长,

这才是我的目标。

讲《史记》,第一个要讲的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个被历史选择的人。

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机会著书立说,

并不是所有的文字、故事、观点、理念,

都可以穿越千年躺在我们的书案上,

这些人都是被选择出来的。

司马迁因为身上的某种特质,被命运选中了。

他写那些历史人物的时候,

是距离他两千多年以前。

在这些历史人物面前,

司马迁也是个孩子。

炎黄、周武、刘邦、项羽、孔子、屈原、李广、荆轲……

似乎冥冥之中,

都在望着司马迁的背影,

笑眯眯地对他说:

“孩子,就是你了。

挑你想要的、认为美好的、有力量的、

代表你、我们和他们的那些故事,

把这些,传下去!”

司马迁在最屈辱、最无助的时刻,

咬牙坚持写完《史记》。

他选择以每个人的一生,串联起几千年历史;

他选择的,是那些倜傥非常之人。

“倜傥非常”,这是司马迁的原话。

于是,这些历史人物才没有被彻底埋没。

《史记》本身最早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

比如,

我们崇尚统一,为什么?

因为在秦始皇那个时候,

就孜孜不倦地要把这个庞大的土地统一起来,

当他统一了文字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这片土地的人们,

即使十里不同音,塑造出来的集体人格却是一致的:

子子辈辈,渴盼统一。

我们崇尚家国,为什么?

因为屈原的倜傥、风采、无奈、痛苦,

宁愿选择投江,绝不背弃楚国。

而在此前,韩国人可以到楚国当官,

魏国人可以为秦国效命去攻打魏国。

在《史记》之前有什么对于屈原的记载吗?

没有。

是司马迁把放大镜放在屈原身上时,

爱国这件事才变成了中国人集体人格的一部分。

我们相信坚韧,为什么?

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半路上就被匈奴人抓走了,

被扣押了十多年。

可当他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来,

他都不知道汉武帝还记不记得他这个人,

也不知道国家还需不需要他做这件事儿……

他仍然选择:继续西行。

历史上对他这个行为的评价是:

凿空。

他打开了一片天。

于是中国人相信坚韧,

言必信、行必果。

……

是这一个个选择,一个个人格的塑造,

流传至今,

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觉,

我和身边的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多的一致性,

这就叫集体人格。

而这些,是我想传递给孩子们的。

孩子在和这些历史人物交流的过程中,

增长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见识。

孩子会思考这些人选择的背后,

他们在想什么,

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的或正确或错误的决定。

比如,

为什么秦始皇在身体已经到了很差的地步,

一定要自己拿着弓弩,坐着大船在东海走了多公里,

就为了射杀一条大鱼?

为什么项羽明知道刘邦可能会成为今后的隐患,

仍然在鸿门宴上选择了放过他?

……

当孩子把历史人物的一生,

以及他所做的所有的重要抉择,

都串联在一起的时候,

他就会知道,历史也好,人生也好,

都是逻辑自洽的。

未来,当孩子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

他只要做到自己的逻辑自洽,

即使这个选择错误,

他都不会后悔,

他自己会勇敢地为这个选择买单。

这是孩子们在听完《凯叔史记》

第一集《报任安书》后,

对「选择」的理解:

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

未来的“选择”

可能就藏在今天的“选择”里

微小的选择,也可能改变历史

随着故事展开,

孩子们看待人的视角,

也愈发开阔、深刻。

绝境中的司马迁,依然可以勇敢地做选择

姬发的成功、纣王的失败

早在他们的选择中埋下伏笔

古人的智慧,也可以为我所用

还有孩子说:“听故事,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看见孩子们能有这样的见解,

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

如果,这一年,

能和凯叔一起把《凯叔史记》从头到尾听完,

你会发现,孩子身上还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真的不得了。

你看,在《凯叔史记》里,

孩子们的思想都是迸发的状态。

未来他再面对历史的时候,

和其他的小朋友聊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会更自信。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这不正是我们的初心吗?

03

《凯叔史记》,是我们的选择。

这一次,我们希望交付给孩子的,

是一部活生生、热乎乎,人物眉眼扑面而来,孩子们还听得懂的《史记》。

在这里,孩子可以——

见52位倜傥非常之人

《凯叔史记》会带孩子认识52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见证他们那些关键时刻的选择。

这,就是见识。

我们用一个个倜傥非常之人,搭起一座桥梁,让孩子们去探索更多选择的勇气和智慧。

听52讲「凯叔有话说」

这个板块是干嘛的?我跟同事开玩笑,这其实叫「凯叔舍不得」。有些东西,我舍不得不讲。不然我觉得亏得慌,孩子亏,我也亏。

比如说给孩子讲「武王伐纣」。为什么要用伐?为什么不是征?为什么不是讨?那这里边就是特别有意思。

中国文字可是一字一义,平时我们说征讨,实际上征和讨不一样,伐也不一样。征,是帝王自上而下打仗才能用征,平叛才能用征。讨,讨贼才能用讨。伐,是平等关系才能用伐。可为什么周武王和纣王不是平等关系,他还用伐呢?在「凯叔有话说」里就会给孩子讲清楚。

看52篇精彩原文摘录和译文

其实,给孩子讲《史记》,字字直译过来是不难的。

但如果能让孩子听起来极其流畅,并且真的能听懂,不觉得晦涩,像听故事一样,像音乐一样流淌在他心里,这件事情是难的。

所以,我们表达的译文是更洒脱,更生活的。因为我做的不是教科书,是让《史记》中古文的美,和白话文的美遥相呼应。

上线时,我问过孩子们一个问题:“你相信吗?人,永远都有选择。”

你现在不必急于回答,我们一起打开这部《凯叔史记》,回到千年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