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说说史记当中没有

老牌白癜风专家会诊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781271.html

如果这个世上有后悔药,必定会成为最畅销的产品。人们之所以后悔,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无限可能性。在看《史记》过程中,每每看到悲剧人物最后的悔恨之言,我就在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里盘点一下几个不听劝,最后又后悔的经典例子。

汉文帝没有听袁盎的话,导致淮南王刘长病死途中,从而背上了杀害弟弟的恶名。

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小儿子,与汉文帝刘恒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汉文帝当政时期,刘长自视与汉文帝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汉文帝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直到刘长谋反,汉文帝才下决定处罚他,把他流放到蜀地,并且用槛车专门押送。从陕西到四川,路途遥远,长久这样身体肯定受不了。

于是袁盎就向汉文帝建议:“陛下,您之前放纵淮南王,以至于他今天做出谋反的荒唐事,现在您又粗暴地催折他,淮南王性格刚烈,万一他身体有什么不适,死于流放的途中,到时陛下要背上杀害弟弟的恶名了。”但是汉文帝不听,说,“我只不过给他一点教训,之后还会放他回来的。”果然淮南王刘长不堪受辱,在路途中绝食而死。汉文听到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才使得淮南王身死。”

其实,淮南王刘长的死,是汉文帝的阴谋,他采用类似于郑庄公对待弟弟段的手法,“捧杀”了弟弟,其目的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因此汉文帝的不听劝,是故意为之,他的“后悔”倒是像一场表演。果然如袁盎所料,刘长死后四年,民间流传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反正汉文帝杀害弟弟的恶名是背定了。

韩信没有听从蒯通三分天下的建议,结果身死族灭。

韩信投靠刘邦之后,一路开挂,特别是他平定齐地之后,俨然已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当时刘邦与项羽两股势力处于焦着状态,韩信就像天平上的砝码,如果倒向刘邦,则刘邦胜利,倒向项羽,则项羽胜利。此时,蒯通以看相的名义,委婉地劝韩信独立,争取三分天下。但是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最终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结果被吕后和萧何骗至长乐宫,身死族灭。死前感叹:“我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最终被女人所骗,这难道是天意吗?”

韩信在军事上可以封神,但在政治上非常不成熟,他被刘邦的小恩小惠迷惑了,就天真地认为刘邦定会待自己不薄,殊不知他只是刘邦的走狗和良弓,他没有看透这点,最终身死族灭,这怪不得天意,只能怪他自己。上天已给了他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假如韩信听了蒯通的建议,历史或许得以改写也不一定。

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要说没有听从劝告导致最惨烈的结果,莫过于把国家败亡了。吴王夫差在打败越国之后,并没有一股作气灭掉越国,而是准许了越王勾践求和的请求。伍子胥就提醒夫差,“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而且勾践这个人特别能隐忍吃苦,今天不灭掉越国的话,将来必定会后悔。”但是夫差没有听。

几年后,吴王夫差要准备讨齐国,伍子胥再次劝夫差,“越王勾践吃粗食,穿破衣,吊死问疾,在暗暗收买人心积蓄力量,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如今舍近求远,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吴王夫差正沉迷于争夺霸主美梦中,他要去齐国树威,根本没听伍子胥的劝告。伍子胥第三次劝吴王夫差的时候,吴王夫差火了,他认为伍子胥一直在危言耸听,一怒之下,赐剑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绝望地说,“把我的眼睛挖下来,挂在城门之上,看看越国是怎么灭掉吴国的!”十年后,越王勾践已积蓄了足够的力量,终于发起了反击,三战三捷,最终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杀,临死前他才后悔,“我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最终才沦落到如此境地”。

但后悔有什么用呢,吴王夫差太自信了,他把注意力放在中原,忽视了眼皮底下的敌人,结果让吴国盛极而亡。灯下黑的事情,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比如与别人发生争执,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找对方的原因,很少反思自己的不足,这点需要我们警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