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部有关中国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全书约有多字,记载了诸多远古时代的国家和地区.
其中更有座山,多条河流水道,多个神话、历史人物,将近多种异兽怪类。
书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民俗、气象、动物、植物、医药、矿藏、考古等门类的知识。
《山海经》中记载的内容对于后人研究当时的民俗、礼仪、文化、宗教崇拜以及思维方式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评论家对《山海经》的作者和具体成书时间一直没有定论,大多认为其并非一人一时所作。
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溯源,寻找它的踪迹。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提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这表明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已经成书,所以它最晚成书于秦朝。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山海经》应该出现在先秦时代。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晋代郭璞的《山海经传》。
较为重要的版本还有现当代神话学家袁珂所著的《山海经校注》,其中附有插图幅,大部分采用清代历史学家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
其他的版本也大多选用明清时代的插图。
《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
《海经》又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
按照方位,《海外经》又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
《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
《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
《山经》以南、西、北、东四个方位的山川为纲,记叙内容包括神话、山峦、草木、鸟兽等。
每篇分若干节,前后两节之间又用相关联的语句承接,使得互相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楚。
《海经》主要记载海内外的神奇事物、奇异风貌以及水系的区域分布,有纲有目,前后贯串。
《大荒经》主要记载黄帝、女娲、夸父、禹等传说人物的诸多神话资料,反映了华夏先祖对自然的思索,对英雄的崇拜,凸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
《山海经》内容广博,包容万象,在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科学、文学等研究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我们主要探究《山海经》在文学领域的意义和成就。
(一)以图叙事,图文并茂。
根据刘锡诚、马昌仪、刘宗迪等人的研究,《山海经》的母本应该有图,特别是《海经》,当为先有图,后有文,书中的文字是对图片的解说。
但在以后的传承中,古图佚失,文字却流传下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中的插图,多为后人经过想象增补出来的。
(二)《山海经》保留大量远古时代的历史资料。
《山海经》中的地理山河、动植物、民族风俗文化以及种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等内容基本保留了当时的原貌,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
如《大荒经》对“四荒”的描述,奠定了构成汉语文化共同体的非“中国”正统之外的世界的想象图景,对“荒诞”意象和观念提供了现实依据。
《山海经》有着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三)《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
神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
《山海经》中蕴含大量的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民族起源神话、英雄神话、部族神话和自然神话。
这些神话内容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及想象空间,尤其对浪漫文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屈原的《九歌》《离骚》中的神话故事与《山海经》大多雷同。
陶渊明《读山海经》句句源于母本。
李白、李商隐、李贺大量运用神话典故和象征意象。
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汝珍的《镜花缘》都与《山海经》一脉相承。
《山海经》在一定程度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又为后世文学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
下面推荐一套全译彩色《山海经》图书,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中国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了解或购买:
对实体书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和阅读在线电子版《山海经》:
简介:《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堪称中国奇幻、魔幻文学的开山鼻祖。
全书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是中国文化的珍品,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
本书搜集了今人所能搜集到的几乎所有《山海经》图文版本,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集奇幻与瑰丽之大成的想象之作。
深刻反映了上古时代种种神话传说,是值得珍藏的一本书。对那些爱好历史、地理,喜欢研究神秘古怪事物的读者来说,实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