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期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间艺人,他们虽然不像政治家、军事家那般发挥出令人敬佩的能力,但也凭借自身特殊的技艺,充实了人们的生活。
有些技艺现如今依然在传承着,甚至还成为了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说口技,就是一种民间优秀的表演技艺,口技起源很早,能追溯到上古时期,是古人用来模仿动物的声音进行狩猎,以此来获得食物的一种办法。
相信很多人并没有身临其境看过口技人的表演,但是大家应该都在课本上感受过,毕竟我们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优秀的散文,名为《口技》。
这篇文章为读者描绘了一张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全文共有三个连续的生活场面,节奏感非常强,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真的将听众带入到了这些日常的场景中。
直到表演结束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屏风后面,仅仅只有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篇文章确实精彩,以至于早已经丢掉课本多年的我,依然能知晓课文的内容,但是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学到的《口技》是地地道道的删减版。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一篇绝好的散文,为何要进行删减?
当拿着这个问题请教语文老师的时候,老师却表示:完整版的只有能到长大了才能看,如果不删减,我根本没法教。
那么究竟删减了什么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不过说此之前,我们还得先说个口技在历史上的实际运用。
孟尝君门客巧用口技战国时期,门客之风盛行,有权有势的人,总会圈养些门客,一来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二来可以装装门面。
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战国四公子,他们手下的门客几乎都能达到四位数,尤其是孟尝君,号称门客三千,他对门客的态度是来者不拒,甚至连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孟尝君也会提供食宿。
有那么一次,孟尝君带着门客们出使秦国,秦昭襄王便想着留下他当秦国的相国,孟尝君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留在了秦国,毕竟秦国势大,翻脸便可以不认人。
可是秦国却有人劝说秦昭王要杀了孟尝君,毕竟他的家业都在齐国,是无法专心为秦国卖命的,秦昭襄王听闻觉得非常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打算找机会送孟尝君进地狱。
孟尝君听闻之后十分害怕,便命人重金贿赂秦昭襄王的宠妃,但是这名宠妃要的东西却是已经献给秦王的狐白裘,就在孟尝君为难时,一位门客说,我能取来这件狐白裘,于是他利用钻狗洞偷东西的技能,从秦王那里偷来了衣服送为了这位宠妃。
宠妃很高兴,便劝说秦昭襄王不要杀孟尝君,秦王答应了,并且表示让孟尝君多待几天,给他准备一个盛大的欢送会,孟尝君不敢多呆,便趁着夜色带着门客一溜烟的跑了。
可是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天还没亮,关口是不会打开的,而每次开关都需要听到公鸡打鸣才行,在孟尝君再次为难的时候,一位门客又站了出来,学着公鸡打鸣,让迷迷糊糊中士兵打开了城门,孟尝君也因此获救。
这便是鸡鸣狗盗故事的由来,而从这个故事上,我们也能看出,民间艺人的口技技艺是非常逼真的,
经过历史发展沿袭,到了宋代时期口技已经相当成熟,表演形式也已经多样化,甚至艺人们还能以此进行养家糊口,到了清代时期,口技更是成为了百戏中的一种,而《口技》这篇文章就是清代文学家林嗣环所创作。
《口技》课本版和原版《口技》这篇课文创作于清朝初年,整篇文章写的是口技表演的全过程,也是作者观看了口技表演之后,对现场进行“直播”。
开篇先写了口技人表演时需要的一些必备工具,为了营造必备的气氛,口技人通常会用一个大型屏风,然后在屏风之后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中出现的各种声音。
这篇文章中的口技人为了让观众更为直接感受到技艺的逼真,他选取了生活中的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和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期间,这位口技人以一人之力发出了各种声音,有院子中的狗叫、有妇女惊醒后的呵欠、哄孩子睡觉、喂孩子吃奶的声音,有丈夫在睡梦中说梦话、打呼噜的声音,有小孩子们哭闹的声音,也有房屋起火和倒塌的声音……
很难想象这些声音都是出自同一个人,但偏偏他还真是一个人。
由于这篇文章已经很偏白话文了,我们也就无需逐个为大家翻译,但是为了能让大家看出课文是被删减的,我们只能用图片来为大家展示:
想必从上面这个图片,大家已经看清楚原版和课文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单单在字数上就少了很多,而通过这样简单明了的对比,我们似乎对为何要对这篇文章进行删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完整原版内容实属少儿不宜由于删减的内容实在太多,我们就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话来说,看看为何连老师都没法讲。
课本版: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
原文版: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由此可见,课本中的字词更加简练,但是与原文版比较起来,内容就不够丰富了,甚至把夫妻间的小秘密都给写了出来。
很显然,原文版是少儿不宜的,学生是未来的花朵,本该好好学习的阶段,自然要尽可能少接触男女之事比较好。
而在课本的编排中,很显然也考虑到了这点,为了不丢掉这篇优美的散文,也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古代口技人的精彩表演,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学生们学习删减版。
不然的话,当学生们问老师“摇其夫语猥亵事”,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老师们估计不仅不知道该怎么讲,或许连自己都会脸红。
所以,原文完整版得到长大了才能看,这话还真不假。
其实话又说回来了,对文学作品进行删减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尤其是近代和当代一些名家的作品,那也经常出现删减的情况。
这种情况出现的初衷就是,书籍虽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导向健康是前提,在青少年心智还未成熟之前,这种删减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
那么您认为这种删减合理吗?
参考资料:《史记》、《虞初新志》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