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封信件引发的血案《见字如面》第一季第五期节目中,演员何冰朗读了一封写于西汉时期的书信《报孙会宗书》,这是庶民杨恽写给老友孙会宗的回信。谁知这封和老朋友唠嗑的信竟招来了杀身之祸:杨恽被腰斩,孙会宗也被罢职,贬为庶人。到底是什么样大逆不道的内容,触碰到汉宣帝的逆鳞呢?《报孙会宗书》原文如下: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杨恽是个好人。在父亲看来,他是个孝子,继母无后,他恭敬孝顺,待如亲母,继母去世后将全部财产留给杨恽,他却把钱都分给了继母的亲戚,自己分文未取;在百姓看来他是好官,清廉公正,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然而杨恽却有个致命的缺点:乱说话。本来因为告发霍光子孙谋反而获封为平通候,位列公卿,却因为管不住嘴巴,随便大放厥词,给皇帝的发小戴长乐抓住了把柄,被一状告成了庶人。杨恽自此居家治产纵情声色,认认真真的过起了老百姓的日子,好友孙会宗写信劝他好好闭门思过,保持低调,日子别过得那么开心,好让皇帝看到悔过之意,然而杨恽并不领情,反而立即回了这样一封“要命”的信,很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杨恽的外公不简单本来杨恽的一生也就停留于此,在历史的涛涛大河中,他的名字并不能激起多少浪花,然而当他和另一个伟大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历史的天空传出了回响。杨恽的母亲是司马英,而司马英正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亲闺女。司马迁历经14年完成了《史记》,但他知道这本书必不能存于当代,于是存下两部,原本放在宫廷,副本藏于家中。杨恽小时候就由母亲教导着读完了外公所著的《史记》,并深深为之陶醉,直到汉宣帝时期,他开始将书中的内容向社会传播,世人方知道《史记》的存在。可以说没有杨恽,外公司马迁被人们记住的身份只是一名为李陵仗义执言而惨受宫刑的史官。虽然不久杨恽就因为《报孙会宗书》被腰斩,但是《史记》的传播并没有因此停滞,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到《史记》,并对其中部分缺失的内容进行增补,后来班固父子被皇家赐予《史记》副本,东汉中期以后,《史记》逐渐广泛传播流行,自唐宋之后,《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直到如今成为史学界无可比拟的瑰宝。3.《史记》应该怎么读《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共52万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多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和现代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字的创作比起来,《史记》的52万字实在算不上多,但是如果将网络文学中可一目十行的口水文换做一字千言的文言文,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从多如牛毛的《史记》白话翻译和论文文献就可见一斑。《史记》毫无疑问是一部冠绝古今的史学巨著,能够经得起岁月的磨砺,然而这样的好书在获得盛赞的同时,也会因为时间久远、文言文难懂而形成天然的壁垒,让一般读者首先产生畏惧和疏离感,自觉的敬而远之,于是好书被束之高阁的事情多有发生。看看现在市场上畅销书排行榜就知道了,真正的经典鲜有上榜,和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书籍更容易热销。好书不应该被冷落,但想要走进平常人的生活就必需让它们和人们的生活发生点关系,比如《白话史记》就是很好的例子,用白话将史记讲成故事,不仅仅是对照原文的翻译,而是体现有血有肉的情节,因为人对故事永远是最热衷的。比如楚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不同的人看《史记》抱着不同的目的,获取不同的阅读体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书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学识还是为了消遣娱乐。如果是为了增进学识,研究许多年也不为过;若是为了消遣娱乐,那就轻松多了,对照着白话文,把《史记》当做故事来看,也能看的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这也是很多人最初爱上《史记》的原因。刚开始看《史记》,切不可抱着太大的功利性,期望看一遍就能对历史了如指掌,倒背如流,熟记各种历史典故,写文章时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能做到这样程度的人肯定有,但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必定是渐渐的形成。一开始,从消遣娱乐的阅读目的出发,只想知道些古人的轶事,后来再读一遍竟从故事中琢磨出些许道理,当心中已对情节、对话了如指掌的时候,再读一遍,竟发现年份和地点也很有意思。就是在这样循序渐进的重复阅读中一步步建立起自己对书的理解。有很多人一开始抱着很大的兴趣翻开《史记》,最后看不完一篇就放弃了,抱怨“看不懂,背不下来”,其实是把看书的目的和顺序弄错了。我想杨恽小时候一次次翻看外祖的书,也是因为沉迷在惊险激荡的故事中无法自拔吧,直到后来才渐渐体会出外公笔下的英雄轶事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所以才决定将藏书流传于世,不使明珠蒙尘。如果想读《史记》全本,建议先读一读《白话史记》,它从本纪、世家、列传中各摘录了几篇,凑成了一本书,虽然不是全版内容,但对于对历史刚刚感兴趣,但功底又不够深厚的人来说正正好,不至于内容太多而产生畏惧和厌倦,又有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桥段吸引眼球,这样的分量足以让人看的时候爱不释手,看完之后意犹未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