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
杜牧曾经写过:
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也曾经写过:
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两位文坛巨匠,都是在为项羽叹息。但是,杜牧认为,项羽不应该自杀,而是应该回到江东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李清照则对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做了赞叹,认为英雄当如此。二人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以及自身经历有感而发,没有高低对错之分。
只是,项羽战败除了运气、自尽的原因以外,他自身的性格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他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就算卷土重来恐怕结局也是一样。
关于项羽的性格缺点,众所周知的就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了,这里不再赘述。不如从项羽小时候跟着叔叔项梁学习的经历,来看他从小就有性格缺点,如何造就他悲剧英雄的人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第二段
《项羽本纪》的第一句话就是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因此,项籍就是项羽。
项羽小的时候,读书不好,就去学剑,但是剑也没学好。因此,他的叔叔项梁很生气,小项羽就辩解道:读书的话,能够记住姓名就行了。学剑只能打败一个人,没什么好学的,我要学可以打败一万人的东西。然后,项梁就开始教项羽兵法了。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这句话,从项羽一个武将的嘴里说出,很符合他的人物性格。甚至,刚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少人(包括我)还觉得小项羽的见解很与众不同。但是,这句话只是项羽一厢情愿的看法,估计是不想读书编造的理由,而不是真理,并不值得我们奉为人生准则。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想想,如今几乎没有多少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吧?但是,工作忙碌的间歇,依然有很多人挤出时间来读书(包括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难道大家都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做,想要把名字认得更熟吗?
当然不是,而是为了获取更多信息。有的人可能是在学习一门新技能,有的人可能只是看看新闻,有的人可能是看看笑话放松一下……
因此,可以看出,书籍(或者说文字)其实是信息的载体,我们读书就是在获取信息。比较实用的信息当然就是知识、技能、哲理之类的,可以用来提升自己;而一些温情、幽默的信息,则可以放松头脑、治愈心灵。
那么,问题就来了。项羽认为读书只是用来记姓名的,他必然是不怎么重视读书的,并且潜意识里会更加认为读书没什么用。
这样一来,会造成两个负面影响。一方面,项羽认为读书无用,自然不会怎么重视那些读书人,也就是他身边的谋臣,刘邦比项羽会用人可能也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项羽就真的不会去研读经典著作、著名兵书,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连书都不读,又怎么会促进思考,迭代旧的理论呢?
而项羽能够打那么多胜仗,恐怕离不开他的年轻力壮,以及出身于武将世家的基因天分(其祖父乃楚国名将项燕)。
只是,仅仅靠天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呐!
王安石的《伤仲永》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天才儿童最终沦为平庸,是因为大家太迷信天分了。天分是一个良好的地基,如果认真搭建,定会成为参天大楼;但是,再好的地基也托不住豆腐渣工程,稍微来点意外,就会坍塌为尘。
假如项羽不自杀,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但是依然我行我素,不改正自己的缺点,估计结局还是一样,只是一个新的悲剧轮回而已。
最后,希望大家在读史书的时候,不要将人物对话奉为真理,这只是那个人物自己的思想而已,不一定正确。
项羽的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就是这样,根本不能信。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猜你还想看:
“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的这首《江城子》深幽缠绵,令人动容
看到蜜蜂采蜜,诗人写了一首诗,仅仅28字就流传千古、引人深思
王翦这种才是职业选手,李信这种就会乱开团,不输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