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深厚。那么长的历史进程,毫无疑问,相关记录的历史书籍一定俯拾皆是。
我们习惯将史书分为正史和野史,它们一起记载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不仅是前人辛勤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正史因为经过后世的认定,一般要比野史更加真实可靠,有说服力。
清朝的时候,乾隆钦定了“二十四史”,于是后来,“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顾名思义,二十四史就是由24部正史史书所组成的。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部正史加起来一共有卷,约万字。上从黄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年,下至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年,前后跨越近千年。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史之首
这当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前后花了14年的时间,克服身体和精神上的障碍,殚精竭虑编写而成。
那为什么其他正史书一样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完成的,却是《史记》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呢?这不仅与司马迁修史时的严谨分不开,也与此书成书的坎坷历程有关。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被鲁迅先生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实最早连名字都没有,因为司马迁任太史令,所以人们叫它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到了东汉桓帝时的《东海庙碑》中,才正式称呼其为《史记》。
创作初衷
这司马迁之所以创作《史记》,与他的家族也是分不开的。要知道,司马家族世代为太史,他的祖先从周朝就开始主管天文工作,整理和论述历史。
司马迁从小在父亲司马谈的耳濡目染之下,到了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熟读《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了。饱读群书的童年也为他后来编写《史记》打下了稳固的基石。
汉武帝时期,司马谈任太史令一职。司马谈一辈子兢兢业业,不忘先人的嘱咐,将修史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誓要为国家延续历史的记载。但后来司马谈身患重病,甚至因为没办法参加汉武帝在泰山的封禅大典而加重抑郁成疾。
在临终的时候,他将这一使命托付给了司马迁。他叫来司马迁,说到: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
司马迁不敢违背父亲的意志,说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孩儿不聪明,但一定将父亲编撰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创作坎坷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前年),司马迁就开始了他为后世称道的著作《太史公书》的创作,也就是后来的《史记》。
他广泛取材,修史态度十分严谨认真,绝不依赖于单一的材料来源,反复查证,淘汰一些不实或无证据支持的内容。他参考了《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再结合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去编写。
但几年之后,一场司马迁人生最重大的意外发生了,直接导致了《史记》编写工作的停摆。汉武帝时候,匈奴多次进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匈战争再次爆发,这时,任骑都尉的李陵想去攻打匈奴。没想到的是,遭到了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八万骑兵的围攻。
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就投降匈奴了。满朝文武皆知此时汉武帝震怒不息,为了明哲保身,无一人敢为李陵说话,但偏偏这时候,一介文人的司马迁不仅没有落井下石,甚至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
司马迁说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数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拳,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此国士之风,虽古名将不过也。其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的意思是,李陵兵少,肯定也不是故意投降的,后面还会找机会回报汉朝。于是汉武帝派出公孙敖前去试探,但是公孙敖编出谎言说李陵已为匈奴所用,准备反击汉朝了。
这下,汉武帝更加生气了,直接杀了李陵全家,将司马迁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的诬罔罪名关入大牢,并且处以宫刑。面对极刑,司马迁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他如果不接受宫刑,直接求死的话,可以保住自己的名节,但是他想到,《史记》尚未完成,自己又怎么能轻易死去呢?这不仅是自己的使命,也是父亲的遗命啊!
孔子在困厄的时候还写了《春秋》,屈原也是遭受放逐之后才成就著作《离骚》,左丘失明了才有的《国语》,大抵传世著作,都需要经过一番常人不能理解的磨难,才能完成。
于是他坦然面对这辱刑,活了下来。
出狱之后,他又重新受到汉武帝提拔,从六百石的太史令提拔为一千石的中书令。他不忘使命,继续发奋完成《史记》,用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多年的历史,历时14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传体通史。
传世著作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十二本纪是记载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是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是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是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司马迁自序,十表是指大事年表,八书则是记载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它的规模之巨大,体系之完备,前无古人。甚至后来的史书都学习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
司马迁饱读诗书,游历中国,态度之严谨,文字之翔实,让《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堪称中华史书之典范。
他虽是文人,却有侠义之心,在强权面前敢于直谏。他虽年纪尚浅,却有担当,敢背负起父亲穷尽一生未能完成的理想。他懂得舍小节成大义,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完成了一部史诗巨著。可以说,不仅《史记》为史书之首,司马迁之伟大也应为史学家之首。
参考资料:
刘俊昌.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VIP》,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张大可《史记研究·关于史记续补与亡篇散论二题》,甘肃人民出版社,年。
赵生群《太史公书研究·史记亡缺与续补考》,陕西人民出版社,年。
崔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年点校本。
朱东润《史记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史记烫金工艺封面彩色详解无障碍阅读精封装订原文译文注释国学经典京东好评率95%无理由退换¥.8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