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司马迁一个人就贡献了三千年,这三千年始于黄帝时期,终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年),而司马迁的《史记》也成为了考证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史记》之后又一部被认可为“官方史料”的是由汉朝班固班昭兄妹俩所著的《汉书》,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班固兄妹,其实都算的上“私修国史”,只不过《史记》更多的是汉之前的内容,《汉书》是汉朝的断代史,而在《汉书》之后由李朝历代所编著和记录便是我们常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后二千年。
然而或许大家都知道有《史记》、有汉书、甚至也知道如今已经问世的《清史稿》,但却少有人知道,司马迁当初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撰写《史记》这一部时间跨度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
当然,若是读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朋友或许知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写过,他撰写这部书不是为了名或是利,而是: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探讨历史的事实与始末,更是为了从这些事实中发现人间成败兴衰的规律),以及: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探索天道与人事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同时梳理古往今来世事变迁的脉络,从而成就一家之言)。
不过认真研究了《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又从其中发现了些许不同,比如说司马迁一开始并非是打算自己撰写史书,而是收集史料,并加以整理和点评——司马迁是于父亲过世三年之后后继任了太史令这个官职的,他的父亲临终前要求司马迁继承自家自周王朝时就已经掌管的太史(史官)的传承,不能让祖宗事业在自己的手中断绝,当时司马迁答应了,他承诺父司马谈: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而这里的请悉先人所次闻,弗敢阙其实说的是会对前人留下的旧闻(历史故事)进行整理,不敢让其缺失或失传。
司马迁后来之所以决定自己编写史书,其实是因为李陵之祸,李陵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骑射带兵打仗的功夫在当时算是一流,只不过在浚稽山对战匈奴时,以五千步兵对战匈奴王庭八万兵马,最终因寡不敌众又无援军而投降,而当时在位的汉武帝对李陵缺乏信任,遭小人挑拨后直接夷了李陵三族,直接导致了李陵对汉王朝的心死,甚至后来汉武帝驾崩,昭帝刘弗陵继位后有霍光相请,也迎不回李陵。
至于李陵一个武将怎么就和司马迁一个编史的扯上了关系,那就要说司马迁比较倒霉了,汉武帝不相信李陵,但是司马迁却相信李陵的人品,认为他并非真心背叛大汉,而是投降以寻找时机,在汉武帝召见时,司马迁也直言不讳,只可惜盛怒的汉武帝听不进司马迁的这番言论,更倒霉的是,汉武帝还以为司马迁的就事论事是在为叛臣李陵求情,于是,司马迁被牵连入狱,判了个死刑。
但是当时司马迁的史料才刚刚收集好,还没来得及梳理,若是死了,经年的辛苦不仅付诸东流,甚至某些先秦时期的珍贵史料还有可能就此失传,所以,司马迁舍不得死。
好在汉武帝时期有“卖命钱”之说,也就是交付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免于死刑,但是司马迁不仅仅是一个穷修史的,更因为收集史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别说拿出一大笔钱买命了,他的家产可能连他的一只手都买不回,于是,他只能选择以腐刑代替死刑。
腐刑其实就是宫刑,这也是后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中屡次提及自己身体残缺,地位低贱的源头,也是这是起,司马迁才决定自己编撰《太史公记》——也就是现在的《史记》,他在狱中以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孔子遭困境而写《春秋》,孙斌断腿而著《孙子兵法》而自我激励,在受了宫刑之后,用了七年的时间,终于编撰除了这部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史家之绝唱。于是,自他之后,史上再无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