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明史到底有多出色四代皇帝编撰,古

北京市中医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41109/4513683.html

中国古代,自《史记》始,一直都有为前朝修史的传统,一直到清代《明史》问世,共计二十四部史书,合称“二十四史”,当然清朝自己也有一部《清史稿》,由北洋政府编撰,但因为并未结集定册,只能算“史稿”,故不列入《二十四史》。偌大一套《二十四史》,可谓记载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变迁,寄托了中国古代从统治阶级到底层蜕变和进步,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但洋洋洒洒数千万言,水准良莠不齐,公认地位最高的是由个人修撰的“前四史”,《史记》自不必说,《汉书》作者班固甚至曾因“私修国史”而下狱,范晔编撰《后汉书》实为被贬后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三国志》也是陈寿在晋朝历次被贬、颠沛流离中完成的。因为创作环境所限,无论人力、物力都受到极大限制,最后却能完成,实为历史性的伟大举措,司马迁、班固、范晔和陈寿,堪称史学大家。

太史公司马迁

晋朝以后,因为多年战乱,难见统一,及至唐朝建立,中华大地再现和平稳定局面。唐朝皇帝也十分重视为前朝修史,从房玄龄《晋书》开始,官方撰史正式成为史籍典首。相比个人撰史,官方撰史人员更加庞大,条件更为充裕,因此内容上更为详尽。但往往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正史水准也良莠不齐。

《旧唐书》繁芜过多;《新唐书》站在统治者立场,鄙视农民起义,错误较多;《旧五代史》资料吸收不经鉴别;《新五代史》又删减过度,空白太多;《宋史》、《辽史》、《金史》为元朝同一时间编撰,《宋史》内容过于庞杂未经整理,《辽史》太过简略,前后矛盾兼且史实不清,是《二十四史》中水准公认较差之作,倒是《金史》叙事详略,把控得当,内容详实,是“前四史”以后水准较高之作;明朝所修《元史》内容混乱,矛盾,译名不统一,可能除《辽史》以外是最差的一部官修史书。

就在《元史》将官修史书的品质抛到低谷时,清朝却用《明史》,将官修史书的品质提高到了新的档次——很可能是古代最为杰出的官修史书之一。

《明史》成书过程较为坎坷,从顺治二年开始,后关闭明史馆,及至康熙年间重开,一直到乾隆年间方才成书,跨越近百年时间,耗尽无数人心力。其间版本多次更迭,主要包括三百一十三卷本和四百一十六卷本的两版万斯同《明史稿》、三百一十卷的王鸿绪《横云山人明史稿》、三百三十二卷本的武英殿本《明史稿》,其中武英殿版本是最终定稿《明史》的原始版本,现今最为流行。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但偌大一部《明史》,卷帙浩繁,内容详实,阅读起来有较大难度,因此,在此我推荐各位去读一下孟森先生所著的《明史讲义》。

近代清史学家:孟森

孟森先生这本大作,可作为《明史》导读来看,指导研读《明史》。在书中,孟森先生将整个明朝历史,仅仅用了十四个字就讲清楚了:

开国——靖难——夺门——议礼——荒怠——乱亡——颠沛。

它准确地抽出了明朝历史的主线,又很好地体现了每个阶段的关键点。

循着这条主线,加上必要的描述,将可以很好地把握大明王朝的历史。以下不妨尝试这一工作:

一、“开国”:朱元璋以绝对的一介布衣,在元朝异族种族主义统治的末期乱世,借红巾而起,进而肇建王朝,别开新篇。

二、“靖难”:重点在于朱棣靖难夺权之后的迁都,使中国的政治中心北移,同时北斥蒙古瓦剌、鞑靼势力,为大明中原王朝随后的发展赢得了空间和时间。

三、“夺门”:英宗土木之变后,夺门复辟。此段的关键在于由英宗朝的王振开始,明朝最为人诟病的宦官擅权登上了舞台,把太祖禁止后宫和宦官干政的铁牌直接屏蔽了。

四、“议礼”:嘉靖朝之大礼议,凸显明初以来养士形成之士大夫气节。

五、“荒怠”:荒怠实自正德(大将军)、嘉靖(道君)而至万历(辍朝)、天启(木匠),都是登峰造极,有过之而不及。

六、“乱亡”:内乱、边患,一派王朝末日景象,最后定格于煤山上的那棵歪脖子树。

七、“颠沛”:南明小朝廷历经弘光、鲁王监国、隆武、邵武、永历,以及奉其正朔的福建郑氏集团,在颠沛流离之际,尚不忘内部争斗夺权,硬生生把尚可为之的局面给玩完了,在同情之外,留给人更多的是感叹。——日月之明,终归黯灭。

可以说,孟森先生所作《明史讲义》就是一部微缩版《明史》,它将一个王朝最重要的大事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对明朝两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对深入研究古代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历史爱好者不可不看。

点击链接,立刻购买。

明史讲义(蓬莱阁典藏系列)京东月销量官方店旗舰店¥31.5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