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
“如果你对出生以前这世上发生过的事情一无所知,你一辈子都将活得像个儿童。”
这便是读史的意义。
而说起读史,首先想到的,必是我国历史上的“史学双璧”,《资治通鉴》和《史记》。
如果说《史记》是一部“中国群星闪耀时”,写尽了高光时刻与历史传奇,那么《资治通鉴》则是一部务实冷静的“谋略之书”——
聚焦了历代管理者的政策得失,与真正的权谋之术。
金庸说:“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两代帝师张居正,曾亲自注评《资治通鉴》,为万历皇帝讲解;
谋略过人的康熙大帝,也将这部书视作自己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一生中反复阅读揣摩。
《资治通鉴》中到底藏有怎样的密码,让历代精英、管理者如此着迷、奉若枕边之宝?
一个小例子就能看出来。
在广为人知的“田忌赛马”典故中,田忌采用孙膑的妙计,“下等马对付其上等马,上等马对付其中等马,中等马对付其下等马”,三局两胜,大快人心。
《史记》中这样皆大欢喜地写道:
(田忌)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田忌赢了齐王的千金赌注,连带着出主意的孙膑也受到赏识,被齐王封军师。
一个大团圆结局。
然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却幽幽地道出了后话: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齐国的相国邹忌想要整垮田忌,找人陷害他,说他有谋反之心。齐威王很生气,让田忌自证清白。田忌百口莫辩,竟举兵攻入都城,要捉邹忌。结果打不过,就逃到了楚国。
齐王真的相信田忌要谋反吗?谋略过人的一方霸主,何以如此轻信?
真相也许是:从赛马时田忌用计赢了自己起,齐王便开始忌惮田忌的才能与野心。何况田忌屡立战功、手握重兵,又有孙膑这样的亲信,愈发成了主公的心腹大患。
邹忌的诬陷,说不定正中齐王下怀,名正言顺地除掉田忌。
若没有《资治通鉴》中的这段后话,读者心目中的田忌,可能还是教科书上那位知人善用、春风得意的齐国大将。却不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再加上作为属下,野心过早地暴露,又未能谨言慎行、藏匿锋芒,最终给自己招来灾祸。
这就是《资治通鉴》为管理者钟爱的原因,它过滤了历史中虚浮的部分,只沉淀真正的“干货”,那就是:
“做人”的智慧——洞悉人性人心,升维打击
“做事”的艺术——打通权谋之道,趋利避害
作者司马光的视野何其深远,他以时间为轴,将历史人物一时的得与失,放到他漫漫一生中去看——
于是我们发现,个人看似神秘莫测的命途起伏,都不过是历史规律的注脚。而懂得了这个“规律”,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开祸患。
老话说,“做人要读经,做事要读史”,因为“史”会教给你做事的方法论。《资治通鉴》,无疑就是这样一部方法论之书。
《资治通鉴》的长远的意义就在于:能读历朝历代盛衰,识人事臧否。大家如今的事业是在承继祖辈事业的基础上开展的,要从这一视角来看我国未来的走向,这就要大家恪守传统、海纳百川、做出创造。
此外,本书插画精美,配图丰富,在各位资深插画师的笔触下,孩子们仿佛置身历史,对历史有了新的感悟和体验,更能产生很多的思考。说真的,翻阅那样的作品,确实比看大片都过瘾,既能让孩子轻轻松松理解,记忆力深刻,又能积累知识,拓宽眼界,确实难能可贵。总的来说,本书内容既通俗易懂,又含金量颇高,堪称一本专为孩子编著的良心之作。
这部《资治通鉴》,全套精包装。原价元,现在优惠仅需99元,一两包烟几杯奶茶的价格,就能买到古人上千年的智慧,非常划算。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