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早读史记,余秋雨说,自己的散文

余秋雨先生曾经被人不断追问:您的散文风格到底受谁影响最深?余先生作答:司马迁!结果惹来一片惊讶:我们问的是散文,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史学家?你这是玩无厘头似的幽默吧?一开始,余先生也不知道如何作答,报以沉默。随着年岁增长,余先生说,他越来越倾心司马迁,并坚定地认为,散文的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他说《史记》“如云似海”,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远比“裁剪过度”的唐宋八大家大气。余先生还说:“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是中国叙事文学巨匠,读他的书,兼得历史、文学、人格,不嫌其多。”自古以来,没有哪部历史著作,达到《史记》的高度。在司马迁之前,没人这么写历史,在他之后,史学家纷纷仿效,却从未被超越。所以,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绝唱”。由此,《史记》几乎成为中国人必读的著作,甚至有教育专家主张,青少年越早读《史记》,越早得收益。在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新修订课标中,《史记》被列入小学生必读书目,高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4篇,大幅提升到72篇。之前坊间一直流传,以后的高考,将更偏重于语文,传统国学部分比重将大幅提升,对学生来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这次课标变化,无疑是验证传闻的实锤。由此,家长们闻风而动,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变化,被甩出“既定轨道”。家长们的心理可以理解,谁都知道,语文这门功课就像煲汤,慢功夫,需要文火中不断添加配料,绝非一日之功。因此,语文一旦被拉开差距,追赶起来尤其难。所以,熬汤其实就是熬心,孩子读书更熬家长的心。我有一位朋友就急匆匆地向我你天天研究历史,搞写作,你得为你侄女尽责,帮她提高语文成绩!我哑然失笑,我也不是教育专家,听老师的话,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就好了。我一个门外汉,瞎建议岂不是添乱?不过,要说如何做好课外阅读,我倒是有点心得:按课标要求,早点读《史记》。朋友看着我书架上厚厚的几大本《史记》直摇头:眼晕!这个读法岂止眼晕,对孩子来说简直要命!《史记》是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和触动灵魂的情感共鸣,要从这里面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潜移默化,文火慢炖,让孩子自然受益。受朋友委托,我还真的替他寻找到了几套,比较适合小学三至六年级孩子阅读的《史记》版本,将其中的一套介绍给同样心焦的家长们参考。下图中这套《少年趣味读史记》,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八本,全书万字,按人物大体分类为:创业帝王篇、王侯篇、贤臣篇、名将篇、纵横家篇、儒林游侠篇、春秋霸主篇和变法篇。全书介绍了近一百位《史记》重点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对《史记》的精华部分做到了不遗漏。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内容结构简单,却抓住了小学生需要掌握的要点按照《史记》结构,本书以人物为中心安排章节,分为故事情节、三分钟读历史关键、原典精选、成语积累、一眼通古今,五个部分。故事情节是重点,以白话文形式,选择重点情节铺陈。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以简练概括性语言,对故事情节凝练(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以故事梗概讲述的方式,先独立提炼,再对照作者的提炼)。原典精选非常好,每一章只精选二百字左右的原著,篇幅虽短,都是难度适中。这些内容,大多数在初高中都会用得上。文言文学习跟学外语一样,需要语感,通过简短文言文的朗诵,再对照注释和翻译,根本不需要强记,孩子们就自然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常规语法和字词理解。中国很多成语来自于《史记》,通过故事再现成语,不光有助于孩子们记忆和应用,更是一次与古文化内涵的对接,对培养孩子的典雅气质帮助极大。一眼望古今,是对古代地名、官职等历史文化知识的拓展,帮孩子们建立一个古文化变迁的概念。比如,在《残疾将军》孙膑一章,原典精选中有这么几句:“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这段话孩子们如果能反复朗读,至少有三点收获:1.了解历史背景,掌握故事背后的故事;2.把握围魏救赵的核心思想,“冲虚救实”,中国智慧;3.说话和写作的技巧,先做类比(解乱丝和拉架),再谈核心,层层推进;这种结构安排,重点突出,非常符合小学生的阅读特点。家长不需要让孩子强记,因为很多内容有共性,读多了就会触类旁通。以少年视角呈现历史,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这是该书最大的特点。原著的语言环境跟今天不一样,历史背景往往又很复杂,如果拘泥于原著,不光显得冗长,还会把孩子们带进云里雾里。所以,对某些情节必须要加工。编者对原著的加工有两点:一是不做“翻译机”,而是以孩子的口吻展现情节。翻译是最简单的做法,可是孩子们很容易丧失阅读兴趣。编者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棒,她摆脱了文字束缚,抓情节铺陈,扣住了童心。二是逻辑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其它史料补充,保证理解的通畅。《史记》原文有很多深奥难以理解的地方,别说孩子们,就是大人也难免疑惑。本书滤掉了复杂的政治等因素,力图从文学角度叙事,这是非常好的创新。比如,在介绍公孙弘和董仲舒时,抛开了儒学之争,而是单从“人际”角度讲述,甚至还引进了部分《汉书》及其它史料。做到了课外读物与教育应试能力的有机结合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可是现实告诉我们,孩子的应试能力不提升,家长的心永远是空唠唠的!不能指望读了几本书,孩子的应试能力就会大幅提高,但是读《少年趣读史记》,对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升帮助,还是比较显著的。其一、人物的代入感,可以为孩子建立做人和行文的范本余秋雨先生认为,《史记》像非常美的“话本小说”,却又不哗众取宠,叙述的步履充满“经天纬地”的大气象。这就是《史记》虽然是史书,为何有那么高的文学价值的原因。这么多的人物故事,孩子们一定从中可以找到“自己”,让他(她)从这里出发,模仿着塑造未来的自我。当孩子的文章里,不断出现慷慨陈词、眉飞色舞、气壮山河这样的字眼时,他的作文怎么会干巴巴呢?他的阅读理解力可能不提升吗?因为那是在写他自己!其二、章节的结构层次,可以帮孩子们建立叙事的逻辑感孩子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重点,没有层次,跑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这套书叙事以大标题自然分节的方式,将故事的情节递进关系呈现得一目了然。家长们如果能够参与,会对孩子们作文结构的安排帮助巨大。其实也不复杂,让他以人物替代(比如他就是大将军霍去病),和情节部分虚构,替换书中内容。让他对你反复口述半虚构的故事,为了能把故事讲清楚,他(她)一定会不知不觉地用上大标题模式。一旦孩子习惯了起标题,就意味着文章的结构观建立了,你想让他跑题都难!其三、培养文言文语感,和古文的美感古文很美,白话文很难有这种美感。可是文化下沉,导致文言文成了天书,学起来很难。其实古人学文言文也难,他们要经历训诂等一系列基本训练。今天我们没有这些训练了,怎么办?多读,培养语感,尤其是《史记》这样的经典古文。《少年趣读史记》里的小短文篇幅短,内容精选,后面还有注释和翻译,对孩子来说难度不大,是培养文言文学习不错的阶梯。其四、大量的励志故事,激励孩子们的同时又可表达思想如果孩子的作文能力,学会表达思想,能达到这一步,那就是同龄中顶尖水平了!《史记》中大量的故事,都是辅助表达文章思想的手段。我们常说“引经据典”,《史记》就是经典啊,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帮助文章形成“文眼”。比如,张骞十三年的西域探险路,不比干巴巴的“辛苦”形象生动得多,有震撼力得多?比如屈原悲情汨罗江,这种爱国情怀的感染力,足以穿透纸张;再比如信陵君的大义,他的表述张力,一定会让孩子的作文注入凛然正气!当然,要说都孩子《史记》的好处,远非一两篇文章能说得清。最关键的只有两点,一是找一本像《少年趣读史记》这样适合的书,让孩子靠兴趣主动去读;二是立即行动,记住,孩子对《史记》越早读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