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学文献学与文学的史记解读

北京痤疮医院哪里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史的瑰宝。《史记》蕴含了很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国古代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如、淮阴侯韩信、飞将军李广等,以及成语,如霸王别姬、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都出自《史记》。阅读《史记》,能够让我们认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陈胜,破釜沉舟的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等等。《史记》中的历史以及《史记》本身就代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因此,《史记》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阅读《史记》的深度和难度也是众所周知的。《史记》不仅记载历史的时间跨越长达多年,上至上古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还包括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和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读完这一鸿篇巨制就需要一定时间,读懂更需要很多工具书辅助,一般读者很难梳理清晰。就连司马迁自己都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五帝本纪》篇末“太史公曰”)。意思是说只有好学深思,才能深入领会书中意旨,那些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不配了解。大多数读者其实是从看故事、读小说的角度来看、读或听《史记》。因此,尚若无人导读讲解,一般读者是无法领会《史记》的精神谱系。

张大可先生的《史记讲义》为读懂《史记》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年张大可先生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开设了“史记选讲”课程,长期致力于《史记》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关于《史记》的文章,出版多本《史记》专著。他还积极推动了中国史记研究会的成立,对当代史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长期广泛深入的考辨和论述,张大可先生运用历史学、文献学与文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司马迁与《史记》做出全方位的研究,较系统地提出了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基本观点,构筑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体系。《史记讲义》就是这样一个成果。

《史记讲义》并非对《史记》的全部分析和讨论。作者以《史记》为核心,选取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用引人入胜的语言,从广泛搜罗的典籍和资料入手,依靠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进行解析和探讨。做到了提纲挈领、细致入微,同时又言有所据,每字每句均有来历,洋溢着历史学的浓厚气息。《史记讲义》不仅对选取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文献学和历史学上的研究,还对其鲜明的文学性进行了分析。

个人认为,读《史记讲义》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史记讲义》中作者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思想的阐释一直贯穿在全书之中。《史记讲义》每篇最后的讲析其实就是依照这三句话,对本篇中具体的事件、人物进行阐释、分析和评价,不仅为读者指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每篇之中是如何体现的,也提出了作者自己对相关历史,以及对其他《史记》评论的独到的见解。

其次是本身的《序论》。《序论》是张大可先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总体评介,这是全书的思想所在。《序论》首先从司马迁个人的际遇分析了他的崇高人格和坚持不畏强权,“成一家之言”的精神。进而着眼于《史记》的史学、文学和思想文化价值,宏观地提出了《史记》的创新精神,如首创纪传体,首创百科全书式的通史(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都作为记述的对象,为后世史学研究规范了对象和范围),首创民族大一统、社会进化观和朴素唯物论等。

《序论》中还评论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成就、地位和影响。张大可先生提出司马迁开创了具有世界史性质的中国通史,“首创之功可与日月并垂悬”,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影响深远的文学家,写出了无与伦比的人物传记,还影响了历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司马迁还是卓越的思想家,有着最可贵的精神品德和崇高人格,不仅忍辱负重,实现了“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而且勇于创新,创作了划时代的纪传体通史。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忠于历史,坚持“实录”,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些都是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客观评价,值得读者注意。

最后,《史记讲义》还对司马迁的生卒年、出生地、求学经历、遭受酷刑等问题的深入细致的考述,对司马迁的生平进行了较稳妥的分析。这也是一直以来史学家争论的焦点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