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楚霸王项羽,历史褒贬不一。有人称赞他的英雄,有人辱骂他的莽撞。
唐代诗人杜牧提到在《题乌江亭》如此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宋代的王安石和李清照却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评价。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你会发现,这些不过都是借古抒怀罢了。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经历的兴衰成败各异,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感慨自然就千差万别。
就拿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来说,写这首诗时,正值金兵入侵中原,赵宋王朝难逃。
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李清照那身为建康知府的丈夫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你会发现,项羽只是一个理想的化身,如果真遇到了相同的境遇,会怎么想,可能就要另当别论了。事后诸葛亮,估计不少。真自己遇到了事情,事情会朝着那一边演变,恐怕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即便如此,历史也相当于一面镜子,可以用它来照见你自己。成功的经验未必可以复制,但失败的教训一定可以避免。
项羽小时候就表现非凡。他认为读书只要可以写自己的名字即可,他的叔叔项梁叫他学剑术,他认为剑术只能对抗一人。于是,项羽学习可以敌万人的兵法。
一次,始皇帝嬴政出游,大家都去围观,项羽说了一句后世难忘的话“彼可取而代也。”
看到秦始皇那蔚为壮观的场面,项羽就大胆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取而代之”。
这不是他的玩笑话,而是他内心所想。结合他对排兵布阵的喜欢,就足以知道项羽有大丈夫的志向。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大型战役“巨鹿之战”的主导人就是项羽,当时他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国名将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展开决战。
“由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一句,就来自项羽主导的这场战争。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从小到大,项羽都笃定自己的志向。做事有决心,也吝惜自己的士兵,和他们同吃同睡、同甘共苦,身边不乏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他是一个好的领导者,领导的决心,就是团队的信心。
鸿门宴上,项羽并没有做错什么,倒是他的叔父项伯就是个伪君子、假好人。大敌当前,双方就是一山中的二虎,他为了个人恩怨,全然不顾大军的整体形势。私自跑到敌军阵营劝说自己曾经的救命恩人张良离开。
他还不懂张良了,如果张良会临阵逃走,也不会在危急时刻救他,更不会被人们所称道。
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个“知恩图报”的老好人,置集体的生命于不顾,说严重点,就是叛国,用全楚国人民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名义。
正如刘邦手下樊哙所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者应该不拘小节,把集体的利益最大化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
更何况,项伯还三番五次地帮助对方。这哪是在报恩呀,这分明就是在帮敌人打败自己的国家。他项伯作为一个楚将之后,这点政治头脑都没有吗,这账大小多少、得失荣辱算不清吗?
项羽能咋办,他项伯是自己的叔父。能杀之吗?不能,项羽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他身上有着真正贵族的那种素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绅士风度依旧。
全局下来,项羽阵营范增是最理智的。但也被张良使用反间计给祸害了。项羽脾气暴躁,做事急性子,直男,说一说一,不会绕弯子。因而也老上敌人的当。
在苏轼写的《留侯论》中,他做了这么一个对比: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项羽有自己的性格问题,但他也有很多值得世人称赞的地方。人无完人,他有着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也同样是一个凡人。
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只能从英雄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所有、所没有的东西。
换句话说,如果最后胜的是项羽,而非无奈小子刘邦,你还会持同样的观点吗?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人瞻仰黄陵,有人凭吊荒冢。”
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了解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别以赢得辩论作为目标,而学习的目的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