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梦想本来就不是当皇帝,不能用功利模式来分析项羽
既然宁死不过乌江,为什么不在垓下与汉军决一死战,而要突围?因为最初霸王认为汉军很可能已经攻陷西楚,他作为国君,要赶快回去挽救局面;等知道了汉军没攻陷西楚,那么自己的突围就毫无意义!白白牺牲了将士们的性命,既然如此,那还过江干嘛?霸王有愧于心,所以选择决死一战。我一直觉得项羽就算逃回江东,也难有作为。当年江东父老跟随的貌似不是项羽吧,现在的对手刘邦不是当年的暴秦,被俘的楚人貌似过得不错(还能在四面唱楚歌),刘邦论功行赏,项羽手下也就项姓做官多。
当年起义的形势大好,现在天下既定。综述,请问项羽过江能做什么?还别忘了,项羽是以为楚地都被占了才逃跑的,回去被楚人抓?还不如自杀了吧。项羽是分封,封的是六国贵族,自己封霸王,而不是王,连正式的爵位也没有,还能封底下什么官?只能封将领,或者一个城安排俩人守着。
刘邦后来要搞独裁,大家觉得跟着独裁混有甜头,跳槽的人也是极少数,直到六国的制度完全没有希望了,项羽才大量人才流失。项羽的梦想本来就不是当皇帝,按照功利模式来分析项羽,只可能谬以千里。看完史记,完全不觉得项羽是英雄,司马迁最后给项羽的评论也是很低的。说司马迁的史料真实性不够,可以说是一家之言,但说他吹捧项羽,完全是恶意中伤。吹捧的是几个诗人吧,写了“至今思项羽”之类的诗词。
史记成书是汉武帝时期,距离秦末非常近,太史公的很多素材是当事人或当事人的后代口述的回忆,这一点是史记与后世史书的重要差别,也因为这个,史记中才有了大量的类似小说的记载,以项羽过去的经验,几万对几十万不是没有胜算,而且一开始他是怼着刘邦打的,刘邦败而不溃基本秦末除了韩信只有他能做到,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团结不了大多数人只能怪自己。
司马迁《史记》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武力是有几处夸张描写但纵观全史这种描写很多,大家先去看看《资质通鉴》文鸯和《宋史》岳飞,杨再兴再和项羽比较下,关于项羽败仗我只承认陈下,垓下,固陵,3次但纵观楚汉全局战争项羽最关键3仗皆败,成皋二次争夺战虽然原因在曹咎但项羽为统帅负主责,援齐之战龙且项它20w大军被韩信全歼丧失第二战场的部队,伐齐之战干掉田荣对齐国有生力军(降卒青壮年男子)进行坑杀且火烧民房进行三光政策,导致民众反水田横收降卒齐地始终拿不下楚主力深陷齐国在此同时刘邦定三秦。
与韩信灌婴曹参等人分兵北伐灭赵燕代这些诸候,汉军又以项羽杀帝为民集结诸候捅了西楚,彭城导致彭城之战从这开始导致整个楚汉战争西楚军面临被动局势。如果项羽心狠手辣,他早杀了刘邦的父亲和吕雉,鸿门宴刘邦早就死了;如果项羽背信弃义,他都不用分封刘邦,刘邦早就死了;如果项羽贪生怕死就不会自刎了。因为他对秦朝怀有仇恨,在他的心里秦朝的百姓是仇人,至少刘邦不是仁德之辈,只不过善于隐忍。
韩信面对项羽的精锐部队,人海战术是必要的。多多益善不完全等于人海战术,但是不玩人海战术,要那么多人干什么?不是浪费吗?韩信的多多益善只是夸耀自己的带兵能力。具体到战例中,也有以少胜多的井陉之战,也有以多围少的十面埋伏。具体到与项羽的对决中,十面埋伏这项战术就是为项羽量身定制的,项羽作战注重速度与冲击力,这是项羽军的长处,韩信在得知这一点后为了阻滞项羽的进攻就在项羽进攻的道路上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在项羽冲破了这道防线之后,又有一道出现在面前,就这样项羽的人愈来愈少,而在他的前方还是有汉军的防线。最终项羽军被耗尽,这不就是人海战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