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关中的刘邦,为何能战胜项羽夺取天下从

刘邦项羽奉楚怀王熊心之命,各自率领一支军队攻打秦兵,还抛出一个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一路向西,途中得到郦食其的指点,后续张良归队,一路高歌猛进,而项羽先是北上解救巨鹿之围,一举战胜章邯,耽误了些时间,导致刘邦占得先机,先入函谷关,接受了秦三世子婴的投降。但刘邦并没有如约称王,而是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探究竟。

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

刘邦率领的杂牌军占尽天时地利,先得项羽一步进入咸阳,这些个穷苦的民兵们,入城之后开始大肆抢掠。刘邦本就是个性情中人,自己也是头一次见识这么多金银珠宝,虽然也有约束部下,但实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内心深处觉得没啥错。

萧何也看中了好东西,但是却与众不同,他眼里不在乎什么金银珠宝,关心的是秦国的典籍和资料,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可在萧何眼里价值千金。详实的地形材料,人口材料,资源分布记录,为后续刘邦东山再起立下大功。

乡下人刘邦进入皇宫,一下子被这些宏伟的宫殿迷得晕头转向,准备在这住下好好享受一番,跟着他的樊哙看不下去了,对他说:“刘哥,你是想得到天下,还是只想当个富翁?秦朝就是因为挥霍无度导致天下百姓怨恨载道,群起而攻之,你想效仿秦朝吗?”一个屠夫都看出问题来,刘邦居然有些乐极忘忧,这形势很是危险。

刘邦不舍得离开皇宫,把萧何急坏了,束手无策,求助张良劝说沛公。张良可是个明白人,知道这样下去的严重性,但他也了解沛公的性格,从一个岌岌无名的百姓,到接受秦三世的投降,这一下子就是鸡犬升天的感觉,自要好好享受一番,也是人之常性。

过了几日,才劝刘邦,说到:“沛公啊,这富丽堂皇的宫殿,都是秦朝搜刮百姓民脂民膏修建的,你本来就是为百姓谋幸福的,现在却急于享受,让百姓看到会产生什么想法,觉得你也和暴秦一样,还是听从樊哙的建议,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以后才能继续带领百姓开创伟大基业。”一语惊醒梦中人,刘邦是有大抱负的,只是一时糊涂,马上就改正过来,从一个烧杀抢掠的强盗形象摇身一变成为维护治安的警察。

在萧何的建议之下,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并表示“余悉除去秦法”,加起来史称约法三章,简单说就是:无故杀人者死刑,伤人、抢劫、盗窃依据情节判刑,其余秦朝法律一律废除,官员、百姓生活照旧。

简简单单三句话,就恢复了关中秩序,老百姓在战争之后还能安身立命,刘邦也获得关中百姓的一致拥护,更为后来征战天下赢得了人心。

项羽入咸阳,火烧秦宫室

项羽是个攻无不克的战争机器,一路上战无不胜,但是他没有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战胜章邯后坑杀秦兵二十万,这一点整的章邯都没有回头路可走,毕竟关中父老是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章邯的,结果没能把人带回来,这样导致章邯后来很难在关中有什么作为。

项羽的另一个自毁形象的事情就是火烧秦朝宫室,司马迁史记中说项羽烧掉秦宫室,大火烧了三个月,足见秦国在短短十几年大兴土木的惊人速度。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

唐朝人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的阿房宫气势恢宏,雄伟庞大,写的是项羽火烧阿房宫。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杜牧《阿房宫赋》

可惜的是,项羽进入咸阳,自己对秦国愤恨久矣,既然关中的富丽堂皇的宫殿带不走,也不想把这好处留给别人,直接一把火,阿房宫成为焦土。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项羽自有自己的判断,但是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天下人只是屈服在项羽的赫赫战功之下,并没有从内心中跟随他,甚至不少人是憎恨他的。

虽万般无奈,仍服从项羽安排

按照约定,刘邦应该封为关中王,但是当时的情形之下,确实实力不够,整个楚军还是项羽说了算,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玩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奉楚怀王为义帝,迁到长沙郴州,远离中央政权。

成为霸主之后,着手开始分封的事情,其他的人都好说,但是刘邦不好处理,因为之前有“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但是相遇显然不愿意把肥美的关中留给刘邦,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把刘邦分到汉中,这一字之差,可相差万里,一个是百姓兴旺粮草肥沃,一个是巴蜀之地路途险峻,几乎难有出头之日。

为了保全自己,刘邦并没有与项羽硬碰硬,带着自己的手下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前往封地汉中,做起了汉中王。由于地处偏僻,很少卷入战火,刘邦也算获得一些喘息的机会,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刘邦,服从安排,在汉中韬光养晦,为后来战胜项羽厉兵秣马,为楚汉相争打下坚实基础。

微评论:识时务者为俊杰,得人心者得天下,实力不够的时候,不去鸡蛋碰石头,没有选择针尖对麦芒,反而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刘邦的能屈能伸告诉我们:先求生存,深得人心,再谋发展,才是正确的决策。

参考资料: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唐·杜牧《阿房宫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