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化之谜第一神品复盘宋代扬州雕版

扬州的雕版印刷,堪称与中国雕版印刷历史相始终。作为中国雕版印刷的重镇,扬州雕版印刷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盛于明清。

据文献记载,迟至唐代中后期,扬州雕版印刷已经较为普遍使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扬州高僧鉴真大师成功东渡日本,随行人员中就有雕檀、刻镂、铸写、修文、镌碑等能工巧匠。据日本《三国佛法传通缘起》载:鉴真及其弟子“曾刊刻律之三大部”,被誉为“日本开版事业最古者之一”。最早记载扬州有雕版印刷的文献是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和《禁版印时宪历奏》。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好友白居易诗集《白氏长庆集》作序,注中说:“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五代十国时,后唐宰相冯道上疏建议朝廷由国子监校刻《九经》,颁于天下。

在古籍收藏界中,“宋版书”的地位很高,俗称“一两黄金一页书”,历来是古籍收藏的极品。目前确知为扬州所刻的宋版书并不多,据王澄《扬州刻书考》记载约20余种,传世的更少。如淮南路转运使司所刻裴骃《史记集解》、高邮军学所刻秦观《淮海集》、扬州州学所刻沈括《梦溪笔谈》、真州郡斋所刻陈旉《农书》、淮东仓司所刻苏轼《注东坡先生诗》、北宋太宗雍熙二年高邮军署刻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其中南宋淮东仓司所刻的《注东坡先生诗》,堪称现存扬州宋版书的第一神品。这套拥有八百年历史的诗集堪称国家级宝藏,兼具名家文学、学者评注及印刷美学等价值。

宋代扬州雕版精品成国宝

《注东坡先生诗》(宋苏轼撰宋施元之顾禧注)因迭经名家收藏身负佳话典故,堪称现存宋版书的执牛耳者。宋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由宋代书法名家以欧体写样上版,保存完好,曾由清怡府及翁同龢收藏,多位名家题跋。

现存的淮东仓司本《注东坡先生诗》均为残本,分别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台北“中央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以及民间藏家手中。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本存五册十九卷,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也仅存六卷,上海图书馆藏本存三十四卷,且品相完好,为四帙中最完美者。另有两卷在民间收藏家手中。上海图书馆藏本为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年)郑羽的修补印本,也就是原版刻好印行60年后,重新修补印刷的版本,即后世所称的景定本,该注离苏轼所处时代最近,故最为可靠,在苏诗注释史上具有奠基性质,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虽然都是残本,每本书背后却都有着一番曲折动人的故事。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本更因历经火烧,留有部分烧焦痕迹而充满传奇色彩,是“烬余之书”。清末,藏书家袁思亮购得此书,后来袁宅在光绪末年失火,袁思亮恨不得以身赴火,幸而被家人冒火救出。这本书过火而未毁,成为清代书林佳话。遗憾各册书口书脑烧毁较重,各卷内容、题跋受损,后人称之为“焦尾本”,近代藏书家缪荃孙感叹其“真海内孤本”。“焦尾本”另有一卷在火灾中流散,经修复后归民国大藏书家陈清华所有。年,旅居海外的陈氏后人将这卷转让给国内收藏机构。而另外一卷,被著名藏书家韦力8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收藏。

编撰者撩起神秘面纱

《注东坡先生诗》全书共四十二卷,是宋人施元之父子、顾禧注释的苏东坡诗集。与其他宋版苏轼诗集相比,《注东坡先生诗》收诗最多,卷四十一、四十二《追和陶渊明诗》首及附录《苏轼年谱》,是其他版本没有的。南宋宁宗时期,施元之的儿子施宿在担任淮东仓司官员时刊刻此书。具体成书年代当为嘉定六年(年),距今已有年。

关于《注东坡先生诗》的作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0最先著录说:“《注东坡集》四二卷,《年谱》、《目录》各一卷,司谏吴兴施元之德初与吴郡顾景藩共为之,元之子宿从而推广,且为《年谱》,以传于世。

陆放翁为序,颇言注之难。尽其一时事实,既非亲见,又无故老传闻,有不能尽知者。”《注东坡先生诗》的编撰者们学识洲博,施元之以文章著声,做过秘书省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顾禧博学有名,著述宏富,施宿长于金石之学,像他父亲一样,也是著名的出版家。关于著作者三人的分工问题,最早见于陆游所作的序:“吴兴施宿武子出其先人司谏公所注数十大编,属游作序。司谏公以绝识博学名天下,且用工深,历岁久,又助之以顾君景蕃之赅洽。”根据该书实际情况看,句注当为施元之与顾禧共同完成,题注则是施宿独立完成。施宿于嘉定六年()初刻此注,即后世所称的嘉定本。

施宿《注东坡先生诗序》云:“宿因先君遗绪及有感于陆公(游)之说,反覆先生出处,考其所与酬答赓倡之人,言论风旨足以相发,与夫得之者旧长老之传,有所援据,足稗隐轶者,各附见篇目之左,而又采之《国史》以语其年,及新法罢行之目,列于其上,而系以诗之先后,庶几口(原文如此)者知先生自始出仕,至于告老,无一念不惓惓国家,而此身不与。此处不仅明确地交代了自己编撰题下注及年谱的工作,而且还详细地指出了题下注所侧重的内容,故题下注为施宿所作,当是不刊之论。

《注东坡先生诗》的主要编撰者施元之,《宋史》无传,生平行事不详,清代的苏诗注释者对此作了详细的考辨。元之字德初,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张孝祥榜进士,以文章著声。学向该洽,文采清新。元之学识渊博,著述丰硕,但其品行却颇为时人所诟。又据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三载,元之乾道八年知衙州时,曾刻印苏颂(新仪象法要》3卷。

另一编撰者顾禧,其生平亦不甚详,仅有零星记载。禧字景藩(一作蕃),吴郡(今苏州)人。其祖沂,字归圣,知龚州;父彦成,字子英,尝官两浙运使,皆有贤名。榕少任侠纵游,既壮乃折节读书,于诸子百家、方技、卜曹之书,无不披览。工诗文.下笔不能自休,声名藉甚。禧虽受世赏.然一生未仕,居光福山,闭门著述.乡人颇重之。除与施氏父子合注苏诗外,顾禧又补注过苏词。因原书已佚,详情不得而知。

(注东坡先生诗》的另一编撰者与刻印者施宿(-),字武子,元之之长子,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施宿幼承家学,绍熙四年()进士,庆元初()知余姚县,为政务大体,尝市田买书,以教学者,次年又筑石堤以防海涛,建庄田二千亩,以备修堤之役,楼钥有《余姚县海堤记》(《攻魏集》卷五九)以记其事。后官绍兴府通判,主持编撰《会稽志》,刻《禹庙碑谱》。嘉定间以朝散大夫提举淮东常平仓,修筑泰州城垣。

《扬州雕版人才打造第一神品

此书能够刊刻,居功至伟者当属施宿。施宿嗜好金石之学,广搜碑帖名峡,参订石鼓箱文,刻于淮东仓司。也就是说,施宿嗜好金石之学,广搜碑帖名峡,参订石鼓箱文,刻于淮东仓司。在扬州刊刻了一批作品。可惜《注东坡先生诗》刊成之后不久,施宿就不幸辞世。

协助施宿刻此书的傅穉,字汉孺,湖州人,著名的书法家兼收藏家,其家藏有《谢师厚帖》。其时他应该流寓扬州,就帮助淮东仓司施宿出版此书。该书由其手写上版,其字体模仿欧阳询,其字体出于《醴泉铭》《化度寺》两碑,又融入苏东坡书体意韵,保存完好,触手如新,堪称人间瑰宝。

作为宋代扬州雕版印刷艺术代表作,素以字画俊美、刀法清劲、楮墨明净、版刻精良著称,在宋版书中堪称佼佼者。版心记录的刻工有丁谅、包仲、张世贤、林春、徐洪等,均为当时扬州版刻高手。因为刻工较好地保留了书法意味,加之印刷所用纸墨也是上上之选,。原书前后黑色护页的题记和画作颜料,系用“金液银液”调制,历经岁月侵蚀、诸多劫难,,依旧暖暖含光,故被誉为宋版书中的“神品”。见过景定本的傅增湘曾云:“字尽俊美,楮墨明净,生平所见宋代佳刻,殆难其匹。(藏园群书题记[M].天津:大公报出版部,.)甚至有古籍版本专家说:研究中国版刻,如果没见过这部书,那才真叫遗憾。

有人说,为了刊印《注东坡先生诗》,施宿被朝廷查办。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云:“其间尝以其父所著《注东坡先生诗》刻之仓司,请善欧书的书法名家傅穉手写上版,作为其归家的路费。言者因摭此事,劫其赃私,遂罢归。”嘉定七年正月二十一日,直秘阁施宿因中书舍人范之柔弹劫其“刻薄亭户,规图出剩,以济其私”,致使其罢职与祠禄(然宿已死百日,朝廷未知其死)。其实周密所言并不准确,按施宿被弹劫罢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利用公款刊刻《注东坡先生诗》,而是他贪污修城与茶盐公款,范之柔的劾奏及其女儿上书自陈,都未提及用公款刻书之事。不过,施宿死后百日全家即遭抄籍,所刻之书不免受损,故此书在后世传本极少,弥足珍贵。

扬州藏家捐献珍本留佳话

国家图书馆现存《注东坡先生诗》6卷,来自于不同藏家。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清代大藏书家黄丕烈珍藏的两卷即第41、42卷《东坡和陶渊明诗》。黄丕烈曾把宋版《陶靖节先生诗》和宋版《陶渊明集》放在一起,给藏书室起名“陶陶室。”嘉庆十六年()立冬日,黄丕烈又得到南刻施顾两家注《东坡和陶诗》,使之同处“陶陶室”。此事成为藏书史上的一大故实。

淮东仓司本《东坡和陶诗》与《注东坡先生诗》是什么关系?施元之、顾禧合编的宋刊《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将见于《东坡前集》与《后集》诸诗编年笺注时,《和陶诗》另编二卷,集中排列于全书最后,不与其余苏诗相混。

黄丕烈身后,“陶陶室”藏书先后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杨氏海源阁收藏。民国时期,此书由一位扬州人——著名实业家、藏书家周叔弢先生购得。周弢叔(---),原名明扬,后改名暹,字叔,晚年自号弢翁。安徽建德(今东至)人,年生于扬州,是扬州小盘谷主人周馥的嫡孙。年迁至天津,年开始经营实业。解放后曾任天津市副市长、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工商联副主席等职。他的父亲周学海以江苏候补道员的身份定居扬州,平时淡漠仕途,不善交际,唯好读书,尤喜钻研医学,曾编撰《周氏医学丛书》。

受此熏陶,周叔弢爱书近乎痴迷,“设遇铭心绝品,孤行秘本,虽倾囊以偿,割庄以易而曾不之惜”他一生聚书近4万册,其中很多是宋元明精本,在北方和李盛铎(木斋)、傅增湘(沅叔)齐名,并与南方的陈清华并称“南陈北周”。而他收藏善本,除了个人爱好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不致因水火兵虫之劫化为云烟,更不要流落海外。年,他将毕生藏书的精华部分全数捐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包括著名的“陶陶室”三宝:宋版《陶靖节先生诗》、《陶渊明集》和淮东仓司本《东坡和陶诗》,就成为藏书史上的一大佳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616.html